“齐鲁田园风景”是怎样绘就的?

日期:06-24
产业链

原标题:“齐鲁田园风景”是怎样绘就的?

乡村,一个地域概念,一个文化符号,一种精神寄托。

党的十九大报告,吹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号角。去年以来,我市相继出台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与实施意见等,顶层设计、制度框架初步形成,并且进入全面启动实施阶段。今年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推进年,村庄清洁、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多项行动将全面铺开。但对于一个农业大市而言,这个宏伟蓝图如何落地,化为全市农业农村和广大农民的生动实践?特别是作为第一场硬仗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该如何切入、破题,让美丽乡村绽放新颜?

长春再次把目光投向乡村振兴走在全国前列的“齐鲁板块”。

本月16日,由市委组织部牵头组织、市农业农村局协办的一个特殊培训班开班。短暂的开班仪式后,来自我市“三农”战线的50余名干部带着使命起程赴青岛,展开为期一周的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共同探寻全国农业改革发展先行区、美丽乡村建设样板区的发展路径,感受千里之外的发展节律。

这是一次开拓视野之行,是一次拉高标杆的醒脑之行,更是一次敢于创新的奋进之行。三天的课堂教学、两天三个县(市)十个村屯的典型参观,齐鲁大地在产业融合、乡村治理方面的大胆创新,让大家在对比中找到差距,“两个地方虽然收入差距大,但我们也有资源优势,咋就不能大胆试一试”“关键要有规划,要因村制宜,推进本地创新性开展工作”“农民是主体,要发挥他们的首创精神”“拆违是硬骨头,配套政策要跟上”……结业仪式上,大家在观念碰撞中逐步厘清了突破点。

“1×2×3”——

“新六产”让农民从全产业链中增收

二十四节气主题的缤纷墙画,拥有LED大屏的党建文化广场,古色古香的耕读书屋……这座别有韵味的小村庄是青岛市即墨区灵山镇岚前岭村,“别看现在特别漂亮,之前村里一下雨没法进人,全是泥。这个耕读书屋是村里最破的房子,门前是猪粪,大家都绕着走。”说起变化,一位村干部滔滔不绝。

小村巨变源自一个叫“新六产”的新业态。这个村利用沃野种植特色品种黑小麦,还将其加工成石磨面粉,打出了“田小磨”石磨坊品牌,并建起了特色展厅,展示石磨农耕文化,实现产销、展销一体化。特色展厅试运行,5000公斤面粉全部卖光,价格是普通面粉的3倍。村里还成立了公司,实现村企一体化,带动村集体年均增收20多万元。

青岛农业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中华博士解释说,“1×2×3”等于“6”,“6”的含义在于以一产为根基,从二产、三产融合中实现效益倍增,山东省塑造“新六产”,是以培育家庭农场为主体,以特色小镇为载体,将农业产业化推向“升级版”,从生产环节向加工、流通、服务、生态延伸,向休闲观光、农事体验、文化传承、健康养生拓展,让农民从全产业链得到一大拨红儿利。从“产业链”到“价值链”,农业增效进入了“新蓝海”。

注入新动能——

工商资本“撬动”农业板块

土壤理化室、原子吸收室、色谱分析室……走进青岛市黄岛区张家楼镇的佳沃鑫荣懋水果工程实验中心,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把它与农业挂上钩。

观念的颠覆,来自联想集团的加入。该企业控股后,建立了这个世界一流的水果实验室,其精心培育出的佳沃蓝莓就出现在上合峰会的餐桌。

工商资本注入青岛藏马山旅游区,实现了农业+旅游的深度融合。村镇引进了联想等8家龙头企业,这些企业与种植大户或家庭农场合作,建起了千亩精品园,成立草莓合作社和草莓基地,并将品牌营销经验移入现代农业,如今蓝莓小镇拥有采摘、美食坊等旅游特色,以及商超、专卖店、电商、团购“四位一体”的销售渠道,蓝莓文化成了当地一张名片。

上下互动推进——

一张振兴“蓝图”干到底

步入青岛市黄岛区琅砑台风景度假区王家台后村,就能感受到田园诗一般的美丽,整洁干净的渔家楼房,美不胜收的海滨风光……

早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传统小渔村,随着滨海大道的开通,村庄把目标定位为渔宴民宿旅游特色村。从此,便一项工程接着一项工程干。一是形象提升工程,建立了步行街、公园。通过贴息贷款支持村民按统一规划翻建楼房。二是产业提升工程,成立渔家旅游合作社,对渔家宴业户实行“星级”管理。开展千人渔家长桌宴、祈福盛典品牌化项目。三是文化提升工程,建起乡村记忆馆、遗风艺术馆。同时,还建立“管区+村两委+协会+群众”目标管理机制、“日报周报”推进机制等。目前,村渔家宴业户已经发展到96户,户均年收入15万元以上。

在追梦美丽乡村的道路上,齐鲁人有了蓝图规划,市县乡村便拧成一股绳,锲而不舍推进系列工程,将美丽资源打造为“美丽经济”。

一村一议——

美丽乡村要“量身定做”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青岛有海、平原、山丘区、滩区,他们顺应乡村发展规律,走出了特色振兴之路。

无论近看远看,青岛市黄岛区张家楼镇大泥沟头村都有点特别,沿街墙上绘制的不是醒目的标语,而是一幅幅泼墨渲染的油画。十几年前,村民靠卖粮卖菜为生。但这里小桥流水、风光秀美引来了画院。来入驻的项目及人流多了,村里的土地流转出去了,村民成了“小房东”、商业网点的“小老板”,或者从事装裱、包装等,形成了一个以画院为中心,集文化、商住、服务于一体的达尼文化产业区,完成了从普通小村庄到“中国江北第一画家村”的蜕变。两年前,农民人均年收入就达到23.6万元。

针对成方连片、居住集中的特点,青岛市即墨区龙泉街道莲花山片区建立污水处理站,实行城乡环卫一体化。胶州市胶东镇大麻湾二村在村容村貌、厕污处理上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机制,保证了村庄从“一时美”实现“持久美”。

“在发展中,我们坚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非愁,而是人与自然相融合,文化与生命、生存、生活这‘三生’相系。”青岛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钟岩从人与自然角度阐释了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

而这,正是“齐鲁田园风景画”的底色。

乡村,一个地域概念,一个文化符号,一种精神寄托。

党的十九大报告,吹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号角。去年以来,我市相继出台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与实施意见等,顶层设计、制度框架初步形成,并且进入全面启动实施阶段。今年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推进年,村庄清洁、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多项行动将全面铺开。但对于一个农业大市而言,这个宏伟蓝图如何落地,化为全市农业农村和广大农民的生动实践?特别是作为第一场硬仗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该如何切入、破题,让美丽乡村绽放新颜?

长春再次把目光投向乡村振兴走在全国前列的“齐鲁板块”。

本月16日,由市委组织部牵头组织、市农业农村局协办的一个特殊培训班开班。短暂的开班仪式后,来自我市“三农”战线的50余名干部带着使命起程赴青岛,展开为期一周的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共同探寻全国农业改革发展先行区、美丽乡村建设样板区的发展路径,感受千里之外的发展节律。

这是一次开拓视野之行,是一次拉高标杆的醒脑之行,更是一次敢于创新的奋进之行。三天的课堂教学、两天三个县(市)十个村屯的典型参观,齐鲁大地在产业融合、乡村治理方面的大胆创新,让大家在对比中找到差距,“两个地方虽然收入差距大,但我们也有资源优势,咋就不能大胆试一试”“关键要有规划,要因村制宜,推进本地创新性开展工作”“农民是主体,要发挥他们的首创精神”“拆违是硬骨头,配套政策要跟上”……结业仪式上,大家在观念碰撞中逐步厘清了突破点。

“1×2×3”——

“新六产”让农民从全产业链中增收

二十四节气主题的缤纷墙画,拥有LED大屏的党建文化广场,古色古香的耕读书屋……这座别有韵味的小村庄是青岛市即墨区灵山镇岚前岭村,“别看现在特别漂亮,之前村里一下雨没法进人,全是泥。这个耕读书屋是村里最破的房子,门前是猪粪,大家都绕着走。”说起变化,一位村干部滔滔不绝。

小村巨变源自一个叫“新六产”的新业态。这个村利用沃野种植特色品种黑小麦,还将其加工成石磨面粉,打出了“田小磨”石磨坊品牌,并建起了特色展厅,展示石磨农耕文化,实现产销、展销一体化。特色展厅试运行,5000公斤面粉全部卖光,价格是普通面粉的3倍。村里还成立了公司,实现村企一体化,带动村集体年均增收20多万元。

青岛农业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中华博士解释说,“1×2×3”等于“6”,“6”的含义在于以一产为根基,从二产、三产融合中实现效益倍增,山东省塑造“新六产”,是以培育家庭农场为主体,以特色小镇为载体,将农业产业化推向“升级版”,从生产环节向加工、流通、服务、生态延伸,向休闲观光、农事体验、文化传承、健康养生拓展,让农民从全产业链得到一大拨红儿利。从“产业链”到“价值链”,农业增效进入了“新蓝海”。

注入新动能——

工商资本“撬动”农业板块

土壤理化室、原子吸收室、色谱分析室……走进青岛市黄岛区张家楼镇的佳沃鑫荣懋水果工程实验中心,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把它与农业挂上钩。

观念的颠覆,来自联想集团的加入。该企业控股后,建立了这个世界一流的水果实验室,其精心培育出的佳沃蓝莓就出现在上合峰会的餐桌。

工商资本注入青岛藏马山旅游区,实现了农业+旅游的深度融合。村镇引进了联想等8家龙头企业,这些企业与种植大户或家庭农场合作,建起了千亩精品园,成立草莓合作社和草莓基地,并将品牌营销经验移入现代农业,如今蓝莓小镇拥有采摘、美食坊等旅游特色,以及商超、专卖店、电商、团购“四位一体”的销售渠道,蓝莓文化成了当地一张名片。

上下互动推进——

一张振兴“蓝图”干到底

步入青岛市黄岛区琅砑台风景度假区王家台后村,就能感受到田园诗一般的美丽,整洁干净的渔家楼房,美不胜收的海滨风光……

早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传统小渔村,随着滨海大道的开通,村庄把目标定位为渔宴民宿旅游特色村。从此,便一项工程接着一项工程干。一是形象提升工程,建立了步行街、公园。通过贴息贷款支持村民按统一规划翻建楼房。二是产业提升工程,成立渔家旅游合作社,对渔家宴业户实行“星级”管理。开展千人渔家长桌宴、祈福盛典品牌化项目。三是文化提升工程,建起乡村记忆馆、遗风艺术馆。同时,还建立“管区+村两委+协会+群众”目标管理机制、“日报周报”推进机制等。目前,村渔家宴业户已经发展到96户,户均年收入15万元以上。

在追梦美丽乡村的道路上,齐鲁人有了蓝图规划,市县乡村便拧成一股绳,锲而不舍推进系列工程,将美丽资源打造为“美丽经济”。

一村一议——

美丽乡村要“量身定做”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青岛有海、平原、山丘区、滩区,他们顺应乡村发展规律,走出了特色振兴之路。

无论近看远看,青岛市黄岛区张家楼镇大泥沟头村都有点特别,沿街墙上绘制的不是醒目的标语,而是一幅幅泼墨渲染的油画。十几年前,村民靠卖粮卖菜为生。但这里小桥流水、风光秀美引来了画院。来入驻的项目及人流多了,村里的土地流转出去了,村民成了“小房东”、商业网点的“小老板”,或者从事装裱、包装等,形成了一个以画院为中心,集文化、商住、服务于一体的达尼文化产业区,完成了从普通小村庄到“中国江北第一画家村”的蜕变。两年前,农民人均年收入就达到23.6万元。

针对成方连片、居住集中的特点,青岛市即墨区龙泉街道莲花山片区建立污水处理站,实行城乡环卫一体化。胶州市胶东镇大麻湾二村在村容村貌、厕污处理上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机制,保证了村庄从“一时美”实现“持久美”。

“在发展中,我们坚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非愁,而是人与自然相融合,文化与生命、生存、生活这‘三生’相系。”青岛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钟岩从人与自然角度阐释了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

而这,正是“齐鲁田园风景画”的底色。

《我不是药神》获脏烟灰缸奖一点不冤 任务明 功课足 目标准 战略性新兴产业专班招商首战告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