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守护湟水河的“清水绿岸”
新华社西宁6月22日电
题:守护湟水河的“清水绿岸”
新华社记者孙少龙、央秀达珍
走进北川河湿地公园,处处绿草如茵、鸟语花香,不时有阵阵清风吹来,人们漫步在湖光山色中,纷纷拍照留念,不断赞叹:西宁变得越来越美了!
作为黄河在青海省内最大的一级支流,湟水河被青海人民亲切地称为“母亲河”。在它的流域内,集中着青海省近三分之二的人口。
然而,以前湟水河流域存在诸多问题:严重缺水、污染物严重超标、生活垃圾在河流两岸堆积……如今的湟水河,她变好了吗?
近日,记者跟随“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组,走进青海省西宁市北川河湿地公园、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黑泉水库、湟源县污水处理厂等地,实地了解湟水河流域生态保护情况。
北川河作为湟水河的重要一支,过去受周边工业、生活污水和垃圾的影响,浑浊不堪甚至濒临断流。
2014年,西宁市湟水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北川河湿地公园项目启动,一片富有城市特色的滨水休闲区代替了曾经的污水与荒滩,一条集生态防护、生态绿地、旅游景区等功能于一体的绿色景观生态廊道已初具规模。
据西宁市湟投公司综合项目办公室主任马贵强介绍,北川河湿地公园内的行人步道采用了先进的渗水材料,河流沿线也建设了雨污水收集管网工程,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对北川河河水的污染。
作为西宁市湟水流域综合治理的一部分,北川河湿地公园不仅改善了湟水河水质,还优化了生态环境。每年迁徙季,斑头雁、渔鸥、白鹭、赤麻鸭等许多鸟类在这里“定居”,成为许多迁徙候鸟的栖息地。
长期以来,水资源分布不均、工程性缺水等问题都困扰着湟水河流域的居民。
作为青海“一号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黑泉水库的建设工程于20世纪末就已启动,并于2001年正式竣工。作为“引大济湟”工程的反调节水库,黑泉水库可帮助实现从大通河调水7.5亿立方米,从而解决湟水流域日趋严重的缺水问题。
西宁市供水集团总工周敏介绍,为保护黑泉水库水质,近年来当地政府投入2.4亿元资金,对水库附近的3村500余户居民进行了搬迁,并于2017年关停察汗河国家森林公园,从而减少生活污水、垃圾对水库水质的影响。同时,当地还成立了专职巡查队,定时对水库周边进行巡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
“最让我们欣慰的是,在乡镇干部走家串户宣传引导下,近年来当地群众的环保意识有了很大提升,人们的心中已经种下了环保的种子。”周敏说。
在湟水河上游的湟源县有着一座“与众不同”的污水处理厂。走进湟源县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90余亩由香蒲、芦苇等植物构建成的湿地与湟源县污水处理厂无缝衔接,将污水处理厂排出的尾水进行进一步深度处理。茂盛的水生植物所搭建的生态水域已见雏形。
“湟源县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每年可深度处理尾水438万吨,有效改善湟水河水质状况。在净化尾水的同时,也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一个环境优美、水质洁净的休闲场所。”湟源县污水处理厂厂长王文成说。
在多方努力下,近年来湟水河干支流水质持续保持稳定向好。2018年湟水河干流国控小峡桥出境断面1到12月份重点污染物与上年同期相比,氨氮浓度下降24.7%、化学需氧量下降6.56%、总磷浓度下降56.1%,水质基本达到Ⅳ类水质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