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美军公布的伊朗袭击油轮画面,疑点远比答案多
摘要:美军最近公布了阿曼湾商船遇袭以及伊朗拆雷的高清影像,且不说这些影像靠不靠谱,有几个细节却值得注意
美军最近公布了阿曼湾商船遇袭以及伊朗拆雷的高清影像,且不说这些影像靠不靠谱,有几个细节却值得注意。
伊朗舰艇行动有没有问题?
根据美军公布的当时海上态势图和时间轴,当日3时12分左右,美军“梅森”号驱逐舰收到挪威的“前线牵牛星”号油轮呼叫,报告自己在阿曼湾公海被袭,距伊朗海岸19海里。但这个呼叫信号应该是通过救难频道广播的,美伊双方应该同时获悉。
3时20分左右,美舰观察到“前线牵牛星”号大火,此时在40海里外的另一艘美军驱逐舰“班布里奇”号,开始向“前线牵牛星”号驶去准备救援。4时许,“前线牵牛星”报告遭遇新的射弹命中,开始进水,机舱起火。1小时后,美舰观察到伊朗巡逻船和多艘近岸攻击艇出现在事发海域。
差不多过了1小时,“勇气”号在距富查伊拉东部约80海里处停止,该船遇袭地点也位于公海,距离伊朗海岸线21海里,据这艘船所属的日本航运公司最初报告,该船3小时内遭遇2次袭击。不过,“勇气”号遇袭的时间,在美军的记录中是空白。
之后的海上的情况就复杂了,概括起来说就是,美国驱逐舰和伊朗巡逻艇抢着接收遇袭的油船船员,两者之间很有点争先恐后,而且伊朗方面看上去积极一些,可又两不相扰。
整个救援过程,伊朗舰艇的行动挑不出什么大的毛病。在同时接收到“前线牵牛星”的求救信号后,伊朗舰艇比美舰更早到达。在“勇气”号遇袭后,伊朗舰艇也是更早开始转向靠近该船。虽然事发海域是公海,但从主张本国在该海域的责任和权利的角度看,除了表现太积极,伊朗方面的行动不算异常。若只是把伊朗的救援行动当做袭击证据,显得有点牵强。
被拆下来的是什么水雷?
但伊朗方面就没有任何纰漏么?不见得。美军披露的画面中,有个地方疑点多多。
就在接收船员结束的3小时之后,一直在监视伊朗舰艇的“班布里奇”号,观察到伊朗一艘巡逻艇的艇员在拆除“勇气号”右舷中部的某个装置。在拆除作业完成后,这艘该艇与一艘未确认身份拖船海上靠泊,但未发现转移物资。
从最新披露的画面看,被伊朗拆除的确定是吸附性爆炸物无疑,这玩意有自己的专有名称:帽贝水雷。帽贝是一种贝壳类,可能名称略生僻,所以事件一开始有媒体称之为磁性水雷。但这种水雷又和通常的水雷不同。典型的帽贝水雷体积不大,是给蛙人用的。使用的时候,由蛙人背着游到目标附近,贴在水下。这种雷的装药也不会太多,顶多也就是炸个洞,如果在水下,危害比较大,如果在水上,单靠一两发雷,造成的伤害就比较有限了。另外,这种雷一般是定时的,装上之后,到了设定时间点就爆炸。
此外,帽贝水雷的使用对深度和航速都有要求,太深了可能无法保证水密性,无法正常工作,浅了没事,贴到水面以上更没事,但蛙人一般不会贴水面,因为都叫“蛙人”了,不潜水做点动作,技术含量太低。除非对付的是没有警惕性,船员又少的民船。目标船的航速太快了也不行,会吸不住,贴水线以上就没这问题。所以,在目标船停泊时把水雷贴上去,比航行状态贴更合理。从航海记录看,遇袭的两艘油轮,都在事发地停泊了不短的时间——毕竟是霍尔木兹海峡,堵啊!
徒手拆雷出于什么考虑?
正是这颗水雷,带出的问题比答案多。
从航迹看,伊朗舰艇确实离遇袭油轮更近些,而且排水量不到200吨的巡逻艇,以及只有几十吨的攻击艇,比几千吨的驱逐舰要灵活得多。所以很有可能,伊朗小艇比美舰更早注意到“勇气”号右舷侧有未爆雷。
但伊朗艇员对未爆雷的处置却生猛至极。从画面看,伊朗的船艇靠上“勇气”号后,艇员是徒手拆雷的。拆除完毕后还在船体上残留了一个吸附装置,被美军事后近距离做了拍摄。从该残存部件断口看,是硬被掰断了。而且伊朗艇员在拆除作业过程中,并不介意美军飞机拍照。
这样的处置方式让人不解,要么拆雷的人没意识到那是什么,决定先把它拆下来看看。要么是时间太紧等不及排爆人员,赶紧拆下来。
但在已经有两艘商船连续遇袭的前提下,“勇气”号舷侧被炸开的洞又那么明显,这种做法显然太缺乏警惕性。而且伊朗早就公布过自己拥有帽贝水雷,几乎可以说是制式装备,如果连“家常日用”都不认识,这些艇员业务素质似乎说不过去。
如果确定是爆炸物,直接上手硬拆就更不合理,万一拆的过程中水雷爆了怎么办,这些艇员怎么就这么有信心?目前已经确认,出现在事件现场的伊朗舰艇,隶属于革命卫队,在号称比伊朗军队组织还严密的革命卫队里,拆雷作业不大可能由艇组自行决定,大概率是奉上级命令,如果层层请示,走完决策流程又可能花很长时间,问题是,3个小时对于上报决策执行来说不算长,这个决定到底是谁下的?决策者是真不知道那颗雷的轻重,还是有别的考虑?
无论如何,阿曼湾商船遇袭已经成了罗生门,这颗被拆下来的未爆雷则是破解疑问的重要证据,追踪它的来源,极可能找到真凶。对伊朗来说,如果这颗雷确实跟自己无关,也是回击美军指责的重要工具。但迄今伊朗方面似乎还未就这枚未爆雷发声。明明是冒着生命危险拆下来的,怎么能悄无声息了?!
栏目主编:陈煜骅文字编辑:陈煜骅题图来源:新华社图片编辑:笪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