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跟风买入“青蒿素概念股”的人,知道自己投资的是什么吗?丨行业风口
“押”中青蒿素,再“押”工业大麻,昆药集团还能有几板
6月17日,曾获诺贝尔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屠呦呦,因其团队取得新的科研进展,再一次上了微博热搜。
受此消息影响,青蒿素概念股闻风而起,截至今日收盘,昆药集团、润都股份三连板,复星医药、白云山、新和成等个股纷纷上涨。
据新华社报道,针对近年来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区出现的“抗药性”难题,屠呦呦及其团队经过多年攻坚,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于近期提出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切实可行治疗方案,并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等适应症”“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走出去”等方面取得新进展,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内外权威专家的高度认可。
报道称,屠呦呦团队为了破解“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经过三年多时间,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终获新突破,提出新的治疗应对方案:一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由三天疗法增至五天或七天疗法;二是更换青蒿素联合疗法中已产生抗药性的辅助药物,疗效立竿见影。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批件》显示,由屠呦呦团队所在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交的“双氢青蒿素片剂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盘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适应症临床试验”申请已获批准。
那么,什么是青蒿素?红斑狼疮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青蒿素在治疗疟疾和红斑狼疮过程中,又扮演了什么角色?一起来了解一下。。。。。。
事实上,青蒿素被广泛应用之前,奎宁类药物为疟疾治疗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后来,奎宁陷入了抗药性的困境。对奎宁类药物产生抗药性的疟原虫存活了下来,还“进化繁殖”,成了更可怕的“杀人狂魔”,致使疟疾在东南亚流行。20世纪60年代初,越南领导人向中国领导人提出请求,希望帮助研制新型抗疟药。1967年5月23日,我国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
1969年,屠呦呦被任命为卫生部中医研究院“523”项目“抗疟中草药研究”课题组组长。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走访老中医,翻查群众来信,她先是花费3个月时间收集2000多个方药,后又从中筛选出100多个样本。至1971年9月初,包括青蒿在内,筛出的中药对疟原虫的抑制率最高也只达到40%左右。
一次,屠呦呦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看到古人治疗疟疾:“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让她恍然大悟,改用低温提取方法,以保护青蒿中活性物质的抗疟作用。正是这一细节的改变,使得屠呦呦团队终于在1971年10月4日,第一次制取出青蒿提取物,并发现其对疟原虫的抑制率竟达到100%。此后,青蒿素类药物接过了奎宁的“担子”,成为了“拯救2亿人口”的新型抗疟药。西非贝宁的民众把这种疗效明显、价格便宜的中国药称为“遥远东方的神药”。
此后,课题组再接再厉:在1972年11月获得有效的青蒿素晶体,1973年上半年完成了系列安全性试验,当年秋天用青蒿素胶囊在海南进行了首次临床试用;与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上海有机所等单位合作,在1975年底测定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结果表明,青蒿素是一种不含氮的结构完全不同于氯喹的全新药物!
1977年,经卫生部同意,研究论文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的名义,在《科学通报》上发表,首次向全球报告了青蒿素这一重大原创成果。1986年10月,青蒿素获得卫生部颁发的《新药证书》。
不仅于此。1973年9月,屠呦呦课题组还首次发现了疗效更好的青蒿素衍生物——双氢青蒿素。1992年,她历时多年主持研发的青蒿素类新药——双氢青蒿素片获得《新药证书》,并转让投产。该研发项目当年被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成就,是屠呦呦对中国乃至世界做出的又一重要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从1971年屠呦呦团队将工作重点集中于青蒿素以来,屠呦呦与青蒿素已经结缘近50年。
伴随着屠呦呦团队最新研究进展引发巨大关注,资本市场对青蒿素概念的热情也被点燃了。自6月17日以来青蒿素概念股迎来了一波上涨行情,板块内多只医药股均不同程度上涨。
有意思的是,昆药集团在17日当晚发布公告提示了“双氢青蒿素片治疗红斑狼疮”项目临床试验存在研发失败的风险,但从这两日的表现看,不少资金仍愿意为未来青蒿素销售市场的扩大而提前买单。截至今日收盘,该股已连续三日涨停,总市值88.38亿元。
与此同时,也有多家公司发布了澄清公告,其中包括沃华医药、华润双鹤、一品红等公司。
有机构人士认为,目前青蒿素概念仍处于炒作热点事件阶段,投资者需要谨慎其中的风险。
西南证券首席研究员张仕元认为,此轮炒作行情可持续性可能不超过3天,这是因为有关青蒿素的相关研究性进展,目前仅仅只是一个研究成果,还不能构成一个对于整个行业,或者说对于某一个公司很快的财务数据改善的事件。
银河证券此前也表示,青蒿素的行业特征就决定了无论是原料药还是制剂的盈利性都比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