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变数考验增多,上海怎么办?|回答“初心四问”③
摘要:一座有使命、讲担当的城市,恰恰应该在变局和考验中彰显本色,拿出创业初期那种“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气概,迎难而上,克难攻坚。
作为一座经济中心城市,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是上海天然的使命。这座城市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突破攻坚、示范引领,并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国家形象、体现国家水平。
今天的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上海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也有新变化。这段时间,以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为主要因素,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大,发展过程中困难和变数增多,已经给上海带来了压力和挑战。但一座有使命、讲担当的城市,恰恰应该在变局和考验中彰显本色,拿出创业初期那种“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气概,迎难而上,克难攻坚。
能否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关键看我们有没有长期可持续、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涉及多个方面的努力。但无论何种领域,有三个要素,是最为基础、不可或缺的。
一要站得高,有国际视野。
上海的目标,是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追求卓越是我们的发展取向。这就意味着应当始终置身全球的坐标系中考虑问题,始终自觉地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并努力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发挥影响。
国际化的背后是开放,这是上海最鲜明的城市品格,也是上海一直以来最大的优势。无论外部环境怎么变,上海坚持开放立身的初衷不能变,并当以更大力度的改革开放,彰显中国全面扩大开放的决心。
与此同时,世所公认的顶级全球城市,都集聚了全球高端要素,主导全球战略性资源配置。今天的上海,特别要在这些方面加快追赶、补齐短板。我们需要进一步熟悉国际规则、国际市场,更多借鉴国际智慧,并敢到国际上去比较、去竞争。
二要看得远,有前瞻思维。
核心竞争力的比拼,不只在一时一地。这就意味着,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想深一些、看远一些,不能因为眼前成绩就感到“小富即安”,也不能因为眼前困难就“病急乱投医”。
透过现象看本质、研究变化观趋势、用超前意识把准方向目标,才能找到更好的前进节奏,才能走得更远。上海要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合作竞争,一个要义就是瞄准国家间竞争——尤其是科技竞争的关键领域,针对“卡脖子”的方面着重发力。国家需要的,上海应该当仁不让带头探索,通过前瞻性的布局突破,用创新赢得奔向未来的主动权。
三要拿得出,有攻坚能力。
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过程,必定伴随各种压力挑战。当“排头兵、先行者”,往往意味着更早地遭遇风浪、经受考验。愈是如此,我们愈是不能茫然失措,不能退缩等待,不能自乱阵脚。问题面前,我们需要突破攻坚的冲劲,需要坚持不懈的信念,也要拿得出实实在在的办法。
务实高效,一直是上海的长处。经济发展也好、产业转型也好,解决各种处于“攻坚期”的问题,围绕的都是这一个“实”字——在求实效上做文章,用实际表现作评判。相应地,不合时宜、不符合实际的制度、方法,也应当实事求是地予以改革。攻坚克难,离不开这样脚踏实地的努力。“逆势飞扬”的起点,也恰恰来自这里。
当今世界,参与全球合作竞争,更多要看有没有“制胜之道”,能不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这意味着,提升核心竞争力,需要找到自己的“长板”并不断拉长。以上海的先天条件和资源禀赋,以及承担的使命和功能,不可能什么都做,也不容平均使力。我们需要在国家战略中找准自身的位置,抓住体现竞争力的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环节,必须聚焦重点、精准发力。
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是中央对上海格外寄予厚望的产业领域,也是未来参与国际合作竞争的重中之重。今天的我们,特别要围绕这些关键重点领域,吸引、培育优质企业,打造产业集群,并最大程度地优化营商环境,提振上海的产业优势。而能否在这些方面有所作为,也正检验着上海是否具有“代表国家”的决心和实力。
栏目主编:朱珉迕文字编辑:朱珉迕题图来源:孟雨涵摄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本文刊于6月18日《解放日报》,原题为《对标最高最好,提升核心竞争力——论“如何更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