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球极濒危的大凤头燕鸥他确认最大繁殖群在南澳岛
大凤头燕鸥
杨锡涛在做湛江水鸟调查
南澳科考——乌屿岛的日出 6月6日下午,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下简称:研究所)回来了一位年轻人,他脸庞黝黑,浑身是汗,眼里闪烁着激动。他是研究所的研究员杨锡涛。
近日,广东南澳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主任赵剑成等人在巡护中发现南澳乌屿岛和赤屿岛上有大量的新燕鸥出现,杨锡涛和他的团队迅速赶赴现场完成了一件大事:确认了全球最大的大凤头燕鸥繁殖群存在,并在乌屿岛大凤头燕鸥的巢区安装了最新的监测设备。接下来将针对这一重要发现做进一步的研究。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杜安娜实习生廖崧傑
近日,在南澳乌屿岛和赤屿岛上发现近万只大凤头燕鸥的事,让包括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动物调查监测与恢复中心主任胡慧建在内的全中心人员都兴奋不已。因为仅从数量上来看,这已算是全球最大的繁殖群。
“如果运气再好一点,能发现常与之共生的中华凤头燕鸥,那又将是一件轰动世界的大事,因为中华凤头燕鸥在全球仅存1000多只,是一种极濒危动物。”作为这项重大发现的“总策划”,胡慧建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解释。
从小就热爱生命科学
发现全球最大的大凤头燕鸥繁殖群对杨锡涛来说,似乎有些“偶然”。这也是他2013年进入研究所工作以来发生的一件大事。1986年出生的杨锡涛身上有着这样的特征:踏实、肯干,适应能力强,做事注重兴趣。他从中国南方地区,独自一人到东北求学,到现在成为一名鸟类研究人员,都是兴趣使然。
高中阶段的杨锡涛对生命科学充满了热爱,本立志做一名医生,报考志愿时,阴差阳错被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录取。杨锡涛却并没有很懊恼,“野生动物仍可以让我继续自己的兴趣,既然走上这一行,就做好这一行。”
在研究所,身材高大的杨锡涛专注鸟类的研究。每天与飞鸟打交道,他越来越沉稳。至于这一发现的起因,则是来自他正在做的博士论文。这篇即将完成的论文——《粤港澳大湾区水鸟生态廊道构建》,让他开始关注海岛鸟类。2016年,杨锡涛把目光放到南澳乌屿岛,这里是全球最大的褐翅燕鸥繁殖地,数量达一万多只。
顶烈日攀峭壁是家常便饭
杨锡涛主要关注褐翅燕鸥的繁殖和迁徙。然而,他发现做好这一研究并非易事,首先,乌屿岛远离陆地,上岛非常困难。“我们曾经有一次上岛,因为浪太大,两位团队成员差点掉到海里”。要进入岛内观察,他们还要爬一段峭壁,一不小心就会掉落悬崖。
其次,褐翅燕鸥的繁殖期是每年的4月末~6月末,如果遇到天气不好,很容易错过这个档期,“所以研究只能看天吃饭”。
由于这个岛上都是岩石峭壁,没有一棵树,他们都是顶着烈日工作。杨锡涛告诉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虽然环境恶劣,但是他们的操作必须保持百分之百精细,“譬如,在燕鸥身上安装设备的时间,要精准地控制在10分钟以内,否则就会惊吓到它们”。最令他伤心的是,一旦碰到高温天气,岛上温度高达55℃以上,一些安放在岛屿和燕鸥身上的设备就极容易报废,这意味着他们的工作前功尽弃。
杨锡涛感叹,可以说,每一年都会遇到一些状况让研究无法顺利进行。不过,每次失败,他都会吸取一些经验和教训,“比如,把红外相机换成太阳能监控设备,把一般电池换成太阳能电池”。今年他们还在燕鸥身上增加了十多个卫星追踪器。
在杨锡涛看来,这次大量大凤头燕鸥的发现,有些出乎意料,不过,“这恰恰是广东省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保护取得成效的一个重大表现。”杨锡涛说,同时也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乌屿岛上本来栖息着大量的褐翅燕鸥,而粉红燕鸥和大凤头燕鸥属于‘少数派’。现在大凤头燕鸥却‘反客为主’,‘挤走’了另外两种燕鸥,形成‘三鸥分岛’的现象,这种种群之间的竞争关系,很值得研究。”
做研究是他人生快乐之源。
杨锡涛一说起自己的鸟类研究来,就兴奋地“刹不住车”。虽然没做成医生,而艰苦的动物野外调查仍让他觉得其乐无穷,“凌晨两点半起来研究鸟类是常有之事”。
“仔细钻研和做研究,才是我生活快乐的源泉。”虽然杨锡涛有时也会遇到一些好心的“劝慰”,不过他认为,自己在读博士之前,没有强烈的人生目标,“日子得过且过”。读博期间,把自己忘我地投入到研究后,他发现,做自己喜欢的事,发挥自己的特长和责任感,推动动物研究的进展,仿佛让人生开拓了新的一页。
他谈到自己一段艰难的研究往事。前几年,为了把广东省滨海区域水鸟功能性生态廊道研究清楚,他做了黑脸琵鹭的研究。虽然他手头上有8年的调查数据,不过这仍不够支持他的研究。“因为从数据上很难直观地得到黑脸琵鹭扩散的趋势。要想掌握这一情况,最好的办法是在黑脸琵鹭身上安装追踪设备”。因此,杨锡涛一家一家地联系黑脸琵鹭的保护地,然而,他的要求都被无情拒绝,“因为作为全球只剩下5000多只的极危‘明星’物种,按规定,原则上不允许在身上安装设备”。
无奈之下,杨锡涛只好寻求第二条路线,查找更多的文献和数据。“那段时间就像是走火入魔,每天都在查资料和数据”,最后,他花了半年的时间,终于搜集到完备的数据,进行数学建模,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
杨锡涛说:“虽然这一过程很艰难,但让他充满了动力。一个人,做自己喜欢的事并坚持下去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