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持续巩固提升国家节水型城市建设成果

日期:06-12
城市建设节水节水型

原标题:贵阳市持续巩固提升国家节水型城市建设成果

让节水护水成社会共识

——贵阳市持续巩固提升国家节水型城市建设成果综述

截至2019年6月11日,贵阳市工业用水重复率达75.27%,计划用水户从2011年的2500户发展到4000余户,万元GDP取水量从2011年的24.29立方米下降至11.8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从2011年的12.04立方米/万元下降到3.12立方米/万元。

上述来自贵阳市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数据显示,贵阳市自2011年获得“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以来,全市工业、生活、综合、生态节水水平稳步提升,用水效率逐年提高。这与贵阳市建立长效节水工作机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推进节水技术改造、拓展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提升全民节水意识的努力密不可分。

规范化制度化开展节水工作

贵阳市境内无大江大河,喀斯特岩溶地貌极为发育,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45.1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096立方米,属于资源性、工程性缺水城市。同时,城市供节水基础设施与城市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加剧了城市供水压力,水资源不足成为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贵阳市明确了节水工作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近年来,贵阳市遵照中央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新思路,落实国家节水行动要求,以提高城市用水效率、改善水生态环境为目标,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工程、经济、技术、宣传等手段,持续巩固提升国家节水型城市建设成果。

合理利用水资源,法律法规的出台及相关顶层设计非常重要。1998年以来,我市先后出台了《贵阳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贵阳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实施规定》《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贵阳市新建小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维护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建立较为完整的节水执法体系,使城市节水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贵阳市出台《贵阳市节约用水奖补办法》,对节水成效显著的企业、单位、居民小区进行资金奖补。目前,全市已有实施节水技改、采取节水措施、取得节水成效的62家企业(单位、居民小区)获得节水奖补。

推进节水技术创新和改造

酒店、建筑工地、企业、医院等行业一直是用水大户。为此,我市通过开展水量平衡测试、节水诊断服务、重点监控、内部供水管网改造等工作,推进上述行业实施锅炉蒸汽冷凝水回收、分散式中水利用等节水技术改造,建立供节水在线监控系统,挖掘节水潜力,推广绿色建筑。

贵阳市将企业(单位)用水效率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据,以创建节水型企业(单位)为抓手,加强节水工业技术推广应用,增强节水科技的支撑能力。通过节水技术创新和改造,我市工业企业单位产品用水量均低于国家和省级定额,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75.27%,食品发酵、制药、卷烟、铝业、白酒等高耗水行业已全部建成节水型企业,节水型企业覆盖率达65.99%,优于国家节水型城市考核标准。

由于贵阳属典型喀斯特地貌,地形复杂多变,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工作较平原城市难度更大,我市始终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漏损控制方法,比如,更换计量仪表,提高计量精度;通过多点采集主管网信息及隐患点定位,提升管控能力;采用大数据及地理信息系统联动管理,减少爆管频次,完善测漏巡检计划,简化信息上报流程,建立漏点、漏量修复确认台账;启动小区分区计量漏损控制工作,有效降低城市供水管网漏损。

有效开辟城市“第二水源”

贵阳市作为中度缺水城市,大力开辟城市第二水源,实施再生水回用,对于保护水环境,缓解我市水资源紧缺状况,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此,2017年,我市建成青山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回用示范工程,配套建设了再生水供水管网,供公园水景、建筑施工、市政杂用等取水,拓展了城市再生水用途。2018年,我市非常规水资源替代率达到65.5%,有效开辟了城市“第二水源”。

同时,我市全面深入推进节水载体建设工作,提速生活节水。2018年,节水型单位覆盖率达14.79%,节水型小区覆盖率达10.71%。这一年,我市还对全市35所中小学校用水器具进行节水改造,并鼓励居民家庭淘汰和更换非节水型器具,全市公共建筑节水器具普及率达100%。

伴随大数据产业的崛起和现代节水管理的需求,我市还建成节水网络管理平台,将节水数据资源存储在“云上贵州”,利用现代平台优势,将节水技术管理、控制性指标分析、节水能力评价、节水看板激励等多系统融合,实现发布信息、解读政策、回应关切、办事服务等节水政务功能开放共享,搭建起“利企便民”的快速通道。(记者汤利)

换市委书记当天 省委在当地开警示教育座谈会 美“印太战略报告”标注台为“国家” 国台办回应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