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万州区红光小学“三自教育”特色文化下的课程建设
科技体验课上,学生兴趣盎然
万州区红光小学是三峡库区第一所全迁移民小学,重庆市首批示范小学。为了让移民子女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20多年来该校以“让每个红光人主动和谐地发展”为理念办学,以文化人,淬炼出“自我教育、自能学习、自主发展”的“三自教育”特色。
“三自教育”除了提升学校办学品质以外,也为课程建设的纵深推进注入了更多内涵。在“三自教育”文化统领下探索课程建设新航向,激活课程建设新动能,红光小学如今的课程建设模式已成为了一张具有示范力的名片。
二十年深耕“三自教育”
浇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早在1999年,红光小学就申报了市级课题——“自我教育自能学习自主发展实践与研究”,并于2002年顺利结题。
这项课题研究也为学校随后发展教育特色和课程改革打下了基础。
据悉,“三自教育”中“自我教育、自能学习”是手段、是途径,“自主发展”是终极目标。“三自教育”的核心要素是“自主”,延伸到行为自尊、人格自立、生活自理、学习自主、修身自强、健康自信等多个方面。在红光小学看来,“三自教育”是尊重学生生命成长规律的,也是能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的,是学生核心素养在学校落地生根最重要的路径。
“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红光小学校长谢定来谈到,因此学校以“三自教育”为基础探索实践课程建设,通过对课程的规划、开发、实施、管理与评价,致力于为学生发展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
2004年,学校开发了《寄宿生活教育》《综合性学习》等校本教材,2007-2010年之间又相继开发出了《自主十分钟》《自我教育日记》《自我教育手册》《红光小学行为习惯读本》等,这些校本课程也正是“三自教育”特色课程的雏形。
课程建设校本化特色化
让孩子们得到不同滋养
怎样把国家课程上好?这是红光小学进行课程建设的第一个命题。
以“三合”策略将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有机衔接,使这些课程更符合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红光小学走向了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探索。
据悉,“三合”策略即目标的统合、内容的整合、资源的融合。比如将《语文》和《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道德与法制》整合为《语文与品德》,将《科学》《科技辅助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劳技》整合为《科学与探索》……
此外学校还采用“1+2”模式(1节拓展课+2节必修课),必修课是国家课程,拓展课为国家课程的延伸。如今体育拓展课有网球、足球、乒乓球等;美术拓展课有素描、剪纸等;音乐拓展课有合唱、竖笛、葫芦丝等;科学拓展课有科技小论文、科学小发明、科学小实验等;信息技术拓展课有创客、电脑绘画等。
“自从学了三峡民间文学这门课程以后我更爱家乡了。”红光小学学生王琪说,学校还有好多其他课程供大家自主选择,根本不需要报课外辅导班。
除了将国家课程“校本化”之外,红光小学还统筹打造出“三自教育”特色课程,包括“自我教育、自能学习、自主发展”3大课程价值,“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特色课程”3级课程内容,“高尚德行、健康生活、经典传承、思维敏锐、多元发展、世界眼光”的6大课程维度以及18个课程模块。
特别是55门有特色有质量的学科形成后,让课程变得更加多元、开放、立体、自主,也让每个孩子得到不同课程带来的不同滋养,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卓越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文化层层渗透浸润师生
有了丰富的课程,还需要课堂来承载并释放各类课程的育人作用。
因此红光小学近年来积极打造卓越课堂,把“三自教育”文化渗透到课堂的每个环节中,并总结出“先学后导,顺学而导”的“自能学习”操作程序,通过“激趣定向——自主学习——合作分享——点拨引导——巩固拓展”环节,从而引领学生激发探究的欲望,激发学习的兴趣,滋生学习的情感。
在红光小学的卓越课堂上,教师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多地增加学生读书思考的机会,动手操作的机会,自主发现的机会,相互启发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为了纵深“三自教育”特色课程实施,该校还在打造优秀教师团队、保障课程时间及优化学生综合评价等方面下功夫,令课程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课程建设促进了红光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学生个性化发展,同时还促进了学校特色发展。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中国当代特色学校”“全国足球特色学校”“全国网球特色学校”“重庆市义务教育特色学校”等殊荣,先后主研市级以上课题10余项均顺利结题,其中两项获市政府教育成果一、二等奖。
谢定来谈到,今后还将开发更多适合学生成长需求的特色课程,并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与模式,朝着创办“办学有亮点、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色”的“三自”品牌教育锐意前行。
文秀月刘进图片由红光小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