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龙舟的文化新生

日期:06-07
龙舟车陂龙船

原标题:百岁龙舟的文化新生

新华社广州6月7日电

题:百岁龙舟的文化新生

新华社记者王攀、邓瑞璇

在这个端午节,已经151岁的龙舟“东坡号”被装饰一新,伴随着人们的欢呼声和震天响的锣鼓声,再次“扒”入珠江水中。

粽叶飘香,龙舟竞渡——和“东坡号”一起亮相的,还有一座刚刚落成的龙舟文化展览馆、一场以澳门回归20周年为主题的“龙舟话剧”、一条鲜花相伴的清水河涌和一群投身于“水更清、人更善、景更美”发展目标的社区志愿者。

将这一切融为一体的,是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广州市车陂街社区。近年来,这个有着20多万常住人口的城中村,开启了一场以党建为引领、以龙舟文化为抓手的基层治理变革。“在传承文化中保护环境,在保护环境中发展文化”,千年古村焕发新活力。

传承

“四月八,龙船透底挖。”早在今年的5月12日也就是农历的四月初八,广州市天河区车陂街社区的居民就将“东坡号”龙舟“挖”出水面,准备迎接又一个端午的到来。

车陂,是广州的千年古村。2017年5月,“车陂村扒龙舟”被列为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全村的传统龙舟超过50条。

起龙、采青、赛龙、探亲、招景、趁景、吃龙船饭、唱大戏、藏龙、散龙……早早出水,是因为细长而坚韧的古老龙舟身上,承载的不仅是众多的龙舟划手,更是延续百年的传统习俗。

“龙舟代表一种生活方式,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广州市社科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梁凤莲说,对于车陂这样的“城中村”而言,龙舟如今既是留住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更是新都市留住老乡愁的一份珍贵答卷。

如今,车陂街社区里共活跃着12个龙船会。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党支部书记苏志均说,这些龙船会带动一万多人直接参与各种龙舟文化活动,“对于车陂而言,端午节在传承传统文化上的作用,不亚于春节。”

在车陂,传承的不只是龙舟。如今,每周五晚上,位于车陂街社区内的郝氏宗祠就会传来充满精气神的喝声,在年逾古稀的传承人郝垣坚带领下,人们聚集在这里练习龙形拳,强身健体。

郝垣坚的弟子、车陂龙形国术会会长郝海华说,龙形拳已经走进广州一些中小学课堂,他们还正在尝试创作、推广龙形拳保健操,希望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这种传统拳术的突出魅力。

在这个端午节,迎宾的还有建设在车陂街社区中心位置的龙舟文化展览馆。这里的藏品大多来自居民和各龙船会的捐赠。《一水同舟》水墨画、龙船制作工具、船桨、龙舟饭……每件藏品都诉说着居民自己的故事。

新生

直到三年前,人们还难以想象车陂的龙舟能够划得这么欢快。

“那时污染太重了,车陂涌变成了黑臭河涌。每年龙舟比赛,大家都捂着鼻子,很多人不愿意下水。”苏志均说。

作为广州知名的城中村之一,车陂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也一度患上了“城市病”。当一片片田地变成一座座楼宇时,这里原本清澈的河涌变成了臭水沟,拥堵狭窄的街道、横七竖八的电线和广告牌成了这里的标志形象。

更多的问题随之而来:在办理征地补偿的过程中,一些社区干部帮助承租人用假证套取巨额补偿,收受“提成”达1537万元……

2013年以来,在经历了“从严治党”的政治洗礼后,割除了腐败毒瘤的车陂街社区开启新生。人们意识到,重建社区生态不仅意味着要让经济发展重上正轨,还要让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社区,重新找回自己的“魂”。一场以“水更清、人更善、景更美”为目标的基层治理变革逐步展开。

人们首先打响了清理黑臭水体的战役。2016年,流经9个街道、9个城中村,有支涌和暗渠23条的车陂涌被纳入广州市重点治理的35条黑臭河涌名单,天河区政府投入7.5亿元资金进行彻底整治。

此外,在河长制的带动下,车陂涌招募社区志愿者组成了160人的民间护涌队伍,和政府部门一起联合巡涌。经过双方力量的共同整治,车陂涌的水变得一天比一天更清。

今年70多岁的马顺坚就是护涌志愿者中的一员,村子的人们都亲切地称他坚叔。每天护理河涌之余,他将街道上被人丢弃的花木盆栽一一捡回家中,重新栽养。三年时间,他凭一己之力,沿着车陂涌建起了一个花草繁茂、绿意盎然的街头花园。

“河涌里的水干净了好划龙舟,还适合浇花。花开多了,人更爽。”他说。

为了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引领作用,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成立了党支部,将党支部“建在了龙舟上”。在党员先锋模范的示范带动作用下,车陂街社区里的志愿者队伍不断扩大。

以龙舟文化促进会为载体,车陂组建了两支志愿服务队,专注车陂民俗文化保育和关注车陂涌生态环境变化及社区环境优化,都由党员牵头。一支水上应急救援队伍也随之成立,为周边居民和住户提供更多的安全保障。

车陂还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整合原有的党群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室、“两代表一委员”联络室、图书馆、文化馆等阵地,成为车陂街社区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艺交流、邻里互助等的实践平台。

交融

“车陂好,车陂美,占有天时地利,又有龙船又有戏。”这是车陂广为流传的一首童谣。

今年的端午节,这首童谣变成了现实。与龙舟竞渡同时上演的,还有当地居民和广州大剧院、广州七所高校师生一同创作演出的《车陂龙舟最有戏》剧目。

这台在社区祠堂内上演、免费向观众开放的戏剧,讲述了自小随父亲移居澳门的车陂后代苏为氹回到故乡,参与车陂端午传统习俗,学习车陂的龙形拳、龙舟文化的故事。

“城中村变身为环境剧场,这是一个创新。未来我们还考虑将这部环境剧改编成舞台剧,搬上大剧院的舞台。”广州大剧院品牌中心总监刘晓璐说。

此外,一部名为《一水同舟》的龙舟舞台戏剧作品也正在创作中,这部戏剧计划由车陂居民和在穗大学生、留学生以及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普通人共同参与演绎。

传统文化体验,正在通过新的渠道、路径,向车陂以及粤港澳三地的年轻人传承。传统的城中村,也正在向以传统文化为主轴、以良好社区环境为依托、以创意产业为龙头的文化地标转变。

这个端午节,人们不仅能在清水河涌中看到“东坡号”龙舟的矫健身影,还能参与国际龙舟艺术节、车陂端午招景、公益集市等一系列文化旅游活动,品尝岭南特色美食,并且购买到精美的龙舟非遗文创产品。

“以前都是租户来了,现在是游客来了。事实证明,城中村里的绿水青山,更是金山银山。”苏志均说。

韩国瑜延续势头 六月将再办三场造势大会 北京市检察院制定整改方案 在办案中严格落实“一案三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