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锁定污染源给长江流域来次大体检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四川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中地位重要。为切实维护长江上游生态安全,我省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昨日,省生态环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我省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的推进情况。记者从会上了解到,今年以来,通过上下共同努力,长江保护修复攻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经初步测算,1—5月,全省87个国考断面中水质优良断面75个,占比86.2%,高于国家考核要求(80.5%)5.7个百分点;无劣V类水质断面。
出台14个专项行动方案从根本上消除长江污染隐患
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在会上介绍,我省通过出台专项方案、狠抓问题整改、高压执法等举措,全力推进长江保护修复攻坚工作,使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数据统计,在“治水”成绩单中,沱江流域水环境质量同比改善明显,16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III类)断面14个,占比87.5%,同比上升31.3个百分点。在“治气”方面,全省空气质量总体有所改善,优良天数率为86.7%,同比提高3.4个百分点;成都平原地区优良天数率为84.4%,同比提高5.6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45.9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6.1%。
“在生态环境部印发落实《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8个方案的基础上,我们结合四川实际,研究出台了14个专项行动方案,分别是涉水污染防治类10个,包括劣Ⅴ类断面整治、重点小流域整治、琼江流域攻坚、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等;涉大气污染防治类2个,涉生态保护类1个,以及涉固废污染防治类1个。”该负责人介绍,通过深入实施上述专项行动,我省将对长江流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来一次大排查、大体检、大整治,从根本上消除长江污染隐患,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在问题整改方面,我省对国家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的我省20个生态环境问题高度重视,专门组织7个现场核查组,对照曝光问题现场核实,督促指导整改,截至目前已整改完成4个,其余正在抓紧整改中。
同时,我省继续保持执法高压态势,不间断开展明察暗访,强化卫星遥感、在线监控、无人机、无人船、蛙鸣系统等高新技术手段运用,精准锁定违法企业和污染源,对超排偷排漏排等突出环境违法行为严惩重罚,实行“零容忍”。截至4月底,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实施行政处罚1820件,处罚金额约1.3亿元,移送涉嫌环境污染犯罪五类案件226件,同比增加48%,其中移送行政拘留案件78件,涉嫌环境犯罪案件5件。
“一对一”结对攻坚提供政策、技术等方面重要支撑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为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我省在全国创新提出了重点污染防治县“一对一”结对攻坚。目前实施方案已印发,建立了包含22个县(市、区)的污染防治攻坚重点县清单,组织了省直部门、科研院所、高校组成的工作组,与重点县开展“一对一”结对攻坚,为推进重点县全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政策、技术等方面的重要支撑。
据介绍,5月底我省制定印发了《四川省污染防治重点县(市、区)结对攻坚工作方案》。根据中央和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情况,结合各地在水、大气、土壤、农村面源、固体废物、重金属等方面污染情况,建立了包含22个县(市、区)的污染防治攻坚重点县清单,组织生态环境厅、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厅等8个部门,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6所高校,以及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省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中心等5个科研院所参与结对攻坚,实施重点督促、指导和帮扶。
与此同时,我省还率先启动长江经济带战略环评四川省“三线一单”编制,为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做好环评服务。推动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行业和产业布局开展规划环评,调整优化不符合生态环境功能定位的产业布局、规模和结构。(记者缪梦羽)
原标题:我省全力推进长江保护修复攻坚工作高科技锁定污染源给长江流域来次大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