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永不消逝的电波》:迈步从头越将再打磨接受更多观众检验
在昨晚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上,上海歌舞团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和其他九部作品一起,荣获了第十六届文华大奖。2016年,舞剧《朱鹮》也曾入围第十五届文华奖,但与大奖失之交臂。“三年后,《永不消逝的电波》弥补了《朱鹮》的遗憾。”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能从这么多优秀的作品中脱颖而出,着实不容易。这离不开上海文艺院团‘一团一策’的改革,离不开以原创为核心的定位,离不开日复一日的精心打磨。”
创作如煲汤,要“小火慢炖”
颁奖仪式上,演员们表演了《永不消逝的电波》里的一段“弄堂旗袍舞”,一群女演员摇着蒲扇,伴着《渔光曲》起舞,恬静美好,这个舞段让许多看过舞剧的观众念念不忘。《永不消逝的电波》总编导之一韩真告诉记者,这部剧排了多久,这个舞段就打磨了多久。反复斟酌的,不仅仅是舞蹈动作,弄堂的形态、旗袍的颜色、光的运用……每一个细节都不能放过。服装设计师阳东霖带领的团队跑了三个城市去选旗袍的面料,最后选中了在舞台上并不夺目的烟灰色。灯光设计师任冬生让整个舞台仿佛置于氤氲的雾气中,如同清晨的袅袅炊烟。整个画面,不渲染不做作,就像一张老照片一样,典雅而隽永。
这么美的一个段落,竟让不少观众看得泪流满面。有人说,自己感受到了暴风雨前的宁静。也有人说,这段舞蹈让人看到,那个远去的时代多么值得追忆。“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并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创作就像煲汤一样,讲究小火慢炖。必须不计时间成本,为艺术全力以赴。”另一位总编导周莉亚说。
当获奖的消息传来,演员们心中既高兴又感慨,但他们并没有就此松懈,演出一场接着一场已经排满。“而今迈步从头越。”陈飞华说,“《永不消逝的电波》演出计划已经排到了2020年8月。我们还要沉下心来,继续打磨,接受更多观众的检验。”
一点一点,让角色长到身上
在颁奖仪式上重现的另一个片段,是《永不消逝的电波》下半场,主角李侠与兰芬的回忆。四对双人舞同时在舞台上,清晰自然地展现了男女主人公从假扮夫妻到结下深厚情义,共同坚守革命理想的过程。这是李侠的扮演者、上海歌舞团首席演员王佳俊在整部作品中最喜欢的段落。“在那样一个不确定的年代,身上肩负着如此重任,有一个爱人,有一个孩子,都不知道是幸福还是不幸。他们多么希望能过上普通人的生活,但为了信仰,只能放下一切。”
王佳俊和朱洁静扮演的李侠和兰芬,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但少有人知道,为了演好这两个角色,他们在排练厅里所受的煎熬。朱洁静说:“在剧里,我好像回到了一年级,重新去摸索如何塑造人物,如何与角色合二为一。”王佳俊则在进排练厅的第一天,就被导演否定了。回头去看这个充满挫折的过程,王佳俊都不知道自己怎么熬过来的。他说:“我很慢热,但每天都会改变一点点。一旦入戏,角色就长到身上了。这部戏让我好像脱胎换骨一般,变成了另外一个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