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儿童优先倡导者朱永新:城市对流动儿童应一视同仁

日期:06-01
减负朱永新流动儿童

原标题:对话儿童优先倡导者朱永新:城市对流动儿童应一视同仁

在教育资源紧张的城市,可适当降低办学门槛,鼓励多元化办学。

对话儿童优先倡导者朱永新:城市对流动儿童应一视同仁

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受访者供图

朱永新,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知名教育理论家。

2000年,他发起新教育实验,推广倡导人本价值和通识教育的新教育模式,让学生成为主体,充分参与到教学生活中。

据了解,全国已有2000余所公立学校响应朱永新的倡导,投入新教育实践。

他坚持的理念是,“儿童童年的长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的高度、境界和气质,儿童的模样就是未来共和国的模样。”

今天,在六一儿童节当天,这位“儿童优先”倡导者接受了记者采访,就减负、流动儿童发展、儿童成长等话题介绍了他的观点。

谈减负

所有学习都和考试相关导致减负难

新京报:近年来国家一直在推“减负”,政策层面不断强调,但家长的焦虑似乎没有随着“减负”减轻,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朱永新:关键还是教育结构要做出变革。减负这么多年减不下来,因为所有的学习都和考试相关,所有的考试都和升学相关,所有升学都和职业相关,一环扣一环,所以说“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只有把环打碎,让教育生态发生根本性变化,才能解决。

新京报:应该怎么解决?

朱永新:我们现在的教育是补短的教育,不是扬长的教育,每个人或多或少会和标准有差距,自己的孩子不补就会落后,社会就会有恐慌心理。我提倡建立学习中心,不同的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在不同的中心学习不同的课程,不把个人的评价约束在单一群体中,培养孩子的自信,让孩子有童年。

此外,我们社会一直以来的理念是,上好学校才能有好工作,好工作才能有体面的生活,把社会分成三六九等。未来评价人的方式应更多元、更客观,但现在只有分数的标准。

国外已经有大企业在做这样的尝试,招聘时不提交学历证明,只提交学习经历、能力证明等,淡化文凭。但我们现在很多单位招聘都有人才清单,很看重学历。所以要结构性变革,阻断环环相扣的考评机制,重构教育体系的蓝图。

谈流动儿童

城市应为流动儿童创造更好的空间

新京报:中国有几亿流动人口,因此出现了数量庞大的流动儿童,他们很多无法在随迁地上学,你怎么看?

朱永新:现在流动人口集中的城市,教育供给能力会不足,满足不了所有人需求。有几种因素制约流动儿童的教育发展,比如强调安全生命线,为了防止安全事故,关停很多学校。

还有就是现在没有调动全社会资源动态地支持教育,现在办学卡得很紧,操场、图书馆、实验馆都要配备,在教育资源紧张的城市,适当降低办学门槛,鼓励多元化办学,可以解决一些问题。

我认为教育资源的多样化是必然的,未来可以构建政府托底,鼓励特色化的办学。比如上海最好的学校是民办,政府就满足公众底线需求,读民办学校政府会给一定补贴,差额的部分自己承担。

新京报:对流动儿童的生存发展,你有什么建议?

朱永新:“以人为本”是最关键的,城市的管理者和领导者有责任和义务,为孩子提供教育保障。从城市的长远发展来看,流动儿童进入这个城市以后,回去的概率已经很小了。未来他能不能成为城市的参与者,取决于城市在他成长阶段对他的友善度。有远见的城市应一视同仁,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空间。

谈教育投入

“国家队”培养的幼儿教师太少

新京报:教育经费占GDP比重近年来持续超过4%,有观点提出可以提到5%,你怎么看?

朱永新:经济越发展,教育会逐步增加教育投入,而增加的教育投入只能做增量。增量的部分做什么呢?我认为是儿童教育。

儿童教育不应是只是学前教育,真正的教育是从0岁就开始,0-7岁的儿童阶段将成为各个国家教育竞争的重要领域,人的成长、行为习惯、认知风格、个性特征都是在这个阶段养成的。中国有句老话,3岁看大,7岁看老,儿童这阶段的培养非常重要。

我们国家花大量精力做这件事,在很短时间里,学前教育三年的普及率从20%多增长到80%左右,发展速度很快。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教师的准备工作不够,老师怎么配备,水平怎么保障等。

新京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朱永新:可以发展家居式幼儿园,比如,退休教师、幼教在家带孩子。当然还要强调师范大学发挥的作用,现在“国家队”在幼儿教师培养上是不够的,北师大、华东师大每年培养的幼教毕业生太少了。我全国两会时就提出提案,要发挥国家队在培养学前教育阶段教师的作用。

谈虐童

法律对儿童权利的保障不够

新京报:你认为孩子成长过程中,哪些因素很重要?

朱永新:其实孩子成长最关键的人是父母,父母对学生的影响远大于学校。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优秀孩子背后都有父母的影子,父母要成为学习的榜样,要陪伴孩子。现在很多常识没有成为社会共识,比如父母的责任。怎么做父亲、怎么做母亲,可以在学校里设置相关课程,包括媒体可以宣传好例子,形成社会共识。

新京报:近年来出现了一些虐童事件,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朱永新: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体罚,包括冷暴力,虽然没有伤及皮肉,对孩子的影响不亚于暴力。国家对儿童的自我保护还是重视不够。我们新教育实验的学校会开设新生命教育,告诉孩子怎么自我保护,当你受到来自他人的暴力应怎么应对。

社会也应该有清晰的儿童权利意识。1991年中国加入《儿童权利公约》,成为缔约国,但如果出现侵犯儿童权利的情况,应向哪个部门反映,法律条款落实不够。

童年生活是否幸福影响一个人的一生,重视儿童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新京报记者王俊编辑陈思

全国政协委员谢京履新海南省科技厅厅长 《河北雄安新区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河北雄安新区起步区控制性规划》开始公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