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刑案像磁石一样吸引我
李昌钰李昌钰博士是享誉世界的“华人神探”、刑事鉴识科学家,他今年已经81岁,但依然精神抖擞、双目炯炯,一身黑色西装加腕表,皮鞋油光可鉴,头发梳得整整齐齐。5月20日,李博士专程从美国到中国参加江苏发展大会,4天内在江苏奔走了2000多公里,但他却依然没有疲惫之态。他每天的行程安排得非常满,精确到每10分钟。即便回到老家如皋,他也没有来得及好好吃顿饭。他走起路来虎虎生风,比年轻小伙子跑得还快。见缝插针的间隙,本报记者专访了李昌钰先生。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肖欢欢
李昌钰身边的人都笑称他是“81岁的小伙子”,他也“笑纳”了这个称呼。李昌钰笑着说,他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节奏。“我每天工作14~18个小时,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吃饭只用几分钟,家人常常揶揄我吃饭就像个‘吸尘器’。我不得不把自己的脑子分成几个部分,一边与人讨论,一边看书,一边思考案情。即便这样,我还是觉得时间不够用。”
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
李昌钰坦言,每天很少替自己做事,也没闲心坐下来去看个戏、喝个酒,去沙滩上晒晒太阳。“比如,那些父母、孩子被谋杀了,孩子不见了的事主,他们说,‘李博士,你是我们最后的希望’,他们焦虑的眼神,我总是会被感动。我其实已经退休5次了,但每次都是退而不休,总是有各种工作找上我。”他说,“既然上天给了我生命,我就要多做一些事,我是个闲不住的人。”
那些送到他办公室的案件材料,或新闻报道的残忍凶杀案,都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他。他恨不得将一天当两天用,但依然感到自己精力有限,相对于全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刑事案件来说,个人努力只是杯水车薪。这几年,他决定不再从事具体案件现场侦查工作,而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教学和研究上。“我可以将自己多年的经验告诉年轻的警官们,让他们在破案过程中少走弯路,为更多受害者申冤。”如今,李昌钰一年中有一大半时间都在全世界讲学、交流。
李昌钰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他每天6时起床,7时15分赶到单位。上午通常会见访客,午饭也很简单,他从家里带饭到学校吃。“中午放在微波炉热一下,一边工作一边吃,5分钟就吃完了。”他每天会工作到凌晨1时才休息。“我睡眠质量很高,上床一秒钟就睡着了。”
曾和太太合吃一个面包
1965年,为了圆“博士梦”,李昌钰操着半生不熟的英文,口袋里揣着仅够回程机票的钱,开始在美国闯荡。他到达美国的首个任务就是苦练英语,一边啃单词,一边在唐人街的餐厅刷盘子补贴家用。最困难的时候,他和太太一顿饭只能合吃一个面包。
为了补贴家用,他考取了6张代理教师执照,在业余时间当起了化学、生物老师。教师的经历锻炼了他的演讲能力,因此,他在法庭上辩论从不怯场。到了美国后,他用两年读完本科,两年读完研究生,一年取得博士学位。
至今,李昌钰仍对求学期间的艰辛记忆犹新。当时,他没钱交学费,只好同时打3份工赚学费。那段时间,他每天只能睡不到5小时,从早到晚都在教室和图书馆中度过,困到站着都能睡着。他用5年时间从本科到读完博士,这样的速度在很多人看来不可思议。“大家看到的,都是我功成名就后的光鲜,很少有人知道在这之前我付出的艰辛。”李昌钰的博士导师奥瓦乔是诺奖得主,他希望李昌钰能继续从事生物化学研究,当时许多美国名校,像哈佛、伯克利都向李昌钰发出邀请,但最终他选择了鉴识科学这个冷门行业。“因为我的兴趣在这里。”
李昌钰说,母亲时常教导他,要为不能说话的人说话,将不可能变成可能。在职业生涯里,母亲是自己的丰碑,他时刻提醒自己,要为那些凶杀案中的死者说话,要为那些蒙受冤屈不能自证的人说话。
在这个过程中不论遇到多少艰辛,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有希望。“我一生秉持一个信念:让证据说话。当然,证据不是花钱买来的,不是说你花了钱,我就要找有利于你的证据。”
“我只是个好学的普通人”
李昌钰“华人神探”声誉在外,但他却表示,自己并非超人,只是普通人。“很多侦探小说作家、电影编剧都认为我有迅速从某个案件的大量调查报告和法医学证据中得到线索的超能力,甚至认为我有瞬间发现犯罪现场证据的‘天眼’或第六感,但实际上,我只不过是去综合运用一切重要的犯罪调查工具——逻辑、科学、开放式思维和好的团队。”
作为康涅狄格州法庭科学实验室主任,李昌钰在美国也参与拍摄了多部关于刑侦方面的电视剧。“这方面电视剧多了,观众也把鉴识人员神化了,好像我们到现场5分钟之后就找到线索了,10分钟后就化验完毕了。实际上,DNA比对至少要3天,很多时候,案子一个星期过去了也没有任何进展。”他说,电视剧不能呈现一个团队,剧中人物顶多三五个人,但实际上,他平时办案,尤其是一些大案,动辄上千人,光鉴识人员就有四五十人,这是一项团队工作,绝非一人之功。
李昌钰感叹说,媒体和公众总是称呼自己为“神探”,但他明白自己只是个普通人。他曾经见过无数悲痛无助的受害者家人,将他当成他们人生最后的希望。但是,许多案件从一开始就犯下致命错误,错过了最佳甚至是唯一的破案机会。在这些案件面前,他深感自己的渺小,也希望将所学告知更多同仁。
李昌钰说,自己只是比普通人更好学、更细心而已。他拿起桌上一束花说。“比如这束玫瑰花,如果在案发现场,我会认真去看每一朵花的花瓣。这种玫瑰花不可能出现在北方,只可能在温室中生长,假如在嫌疑人身上找到这种花,我就在想,能否通过这种植物找到凶手的身份,每一样东西出现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地点,都有特定的原因。早期没有大数据,就要靠大脑,我的大脑就是大数据库。”
对话李昌钰:
我81岁还在奋斗
广州日报:你今天的成功有哪些因素?
李昌钰:我从一名到纽约闯荡的穷留学生,再到高校教授、警界精英,也获得美国社会的认可。实现人生的逆转,唯有靠勤奋与坚持。我经常和学生讲,你做这一行,你别想发财。要成名,要做人上人,你的工作强度要比别人大很多,心里要平衡,不能抱怨别人在休息你却在工作,你必须付出比一般人更多的时间。我不是有钱人家的孩子,每天都扎扎实实努力工作,所以直到现在,我每天仍要工作十多个小时,这个习惯还是改不掉。我今年81岁了,还在挑战自我。
广州日报:你多次退休后又出来工作了?
李昌钰:年轻的时候,我就因为工作牺牲了很多原本和家人一起的时光。现在到了岁数,我也希望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但作为不少孩子心中的榜样,我在美国刑事警界获得的那些美誉,让很多警察机构在遇到难破的案件时总会找上我。以前工作在一线时,我会尽力亲自去处理,现在我会推荐合适的人选给他们,如果案件确实比较棘手,我也会义不容辞地赶赴现场。世有冤屈,吾辈当奋斗,为之伸张正义,这也是我们工作的价值所在。
广州日报:现在到国外的留学生越来越多,对于他们如何融入当地,你有何建议?
李昌钰:首先要熟悉当地的法律制度。其次要熟悉当地的环境,有一些社区很差劲的,一天到晚都是毒品、抢劫案频发,到那里是自找麻烦。再次要主动走出去,多和别人交流,不能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
广州日报:你的两个孩子都没有追随你从事这个行业,会不会有些遗憾?
李昌钰:我有一儿一女,他们目睹了我成年累月工作的辛劳,都不愿意干我这一行,他们说,世界上有更轻松的谋生方式。我的儿子如愿成了一名牙医。女儿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后进入花旗银行担任副总裁。儿女们有自己的想法,我也不能强迫他们追随我的脚步干我这一行,他们开心就好。
广州日报:你教育孩子有什么经验?
李昌钰:我的经验就是把孩子当朋友。我儿子今年54岁,对我很尊重,我跟他们说,小事不要打扰我,自己决定,重要事情需要咨询,我可以免费咨询。虽然我入了美国籍,但我们平时在家都讲普通话。
广州日报:能否说说你和蒋霞萍女士的爱情故事?
李昌钰:我很幸运找到蒋霞萍,我们是友情的结合,两人个性很相似,我们也很节俭,平时吃素食比较多。一生找一个合适的伴侣很重要。我常常说,我太幸运了。我母亲照顾了我20年,我前妻照顾了我60年,现在,我和蒋霞萍女士将相互照顾走完这一生。我经常说,年轻人找到合适的姑娘就要定下来,不要挑三拣四,人生很短暂的。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肖欢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