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金融街论坛释放金融开放信号:把门开得开、开得大,还要确保金融安全稳定
本报记者王晓北京报道
金融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在中国经济降速换挡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金融将如何助力高质量发展?
5月30日,在北京市主办的2019金融街论坛年会上,来自一行两会的监管领导、大行掌门人、知名学者专家、国际金融机构专家齐聚一堂,探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记者发现,金融业对外开放;金融业服务实体融资,尤其是民营、小微等薄弱环节成为论坛上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
外资机构进入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牵动着全球的目光。
“贸易保护主义不符合历史大势,世界经济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开放合作。”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强调,“当前经济全球化确实遇到了一些新问题、新挑战,但解决办法绝不是退回到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绝不能再搞闭关锁国,关税壁垒,而要通过更加公平、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体系规则,建设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世界经济体系,来共同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
“在当前企业和消费者信心依然比较疲弱的情况下,如果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贸易摩擦继续维持的话,我们判断全球经济在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表示,要从改革和开放领域去破局。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中国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外资机构进入中国取得了实质性、突破性进展,国际资本持续流入中国。
近半年来,瑞银证券成首家外资控股券商;安联(中国)保险成首家外资保险控股公司;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在北京设立外商独资企业;美国标普全球公司在北京设立全资子公司获得央行营管部备案,并可以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债券评级业务的注册等。
5月25日,富时罗素宣布自6月起开启第一批A股纳入富时全球股票指数,首批1097只A股入选,预计合计流入100亿美元被动资金。5月28日收盘后,MSCI将现有A股的纳入因子从5%提高至10%。资本市场开放持续推进。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在金融对外开放措施基本落实到位外,人民银行先后推出开放征信、评级、支付等领域的准入条件,给予外资国民待遇,外资机构进入中国的市场取得了实质性、突破性进展。债券市场的双向开放稳步推进,国际资本持续流入中国。
加大对外开放同时伴随着是否会增加风险的担忧。
王兆星表示,银保监会将进一步优化外资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条件,按照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原则,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持续优化外资银行和保险机构的准入条件,不断扩大外资银行和保险机构的经营范围和空间。“不仅要确保把门开得开,开得大,而且也确保金融的安全稳定。”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指出,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提升竞争力,防范风险,注意参加国际金融体系尤其是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的改造。
普惠小微贷款已达10万亿
2018年下半年以来,部分民营企业债券违约,风险上升,导致民营企业融资难度加大,金融机构风险偏好下降,形成负向循环。资本市场波动也加剧了部分上市民企的流动性困境。与此同时,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也日益凸显。在近一年来的政策、机构综合发力下,当前民营、小微融资情况如何?
易纲指出,解决好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和直接融资问题,是现在最重要的任务。以“几家抬”(指财政、人民银行等部门)的方式形成政策合力,通过信贷、债券和股票融资“三支箭”政策,推动解决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易纲介绍,截至4月末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约10万亿,同比增长20%,支持小微企业达2300多万户。
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表示,在保持总量稳定的基础上,央行通过创新和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例如创设定向中期借贷便利工具(TMLF),以优惠利率对金融机构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提供长期流动性,以先贷后借的报账制方式发挥正向激励。
近期,央行在5月15日建立对县域金融机构实行较低的准备金框架,将其准备金率从11%降到8%。这将释放出3000亿资金,使得1000多家县域农商行能将增量资金用于发放小微和民营贷款。
除信贷工具外,人民银行还创设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研究设立民企股权融资支持工具。易纲介绍,债券融资工具已发出87只近400亿元,政策带动间接发行的民企信用债是这一规模的数倍。
多层次资本市场同样是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据显示,截至4月末共有41家证券公司设立了81只民营企业资管计划和42只子计划,出资规模达570亿元,累计投出金额超过364亿元,投向了超过100家上市公司和其主要股东,纾解了民营企业及其股东的流动性困难。
科创板为当前科技型创新企业提供了新平台。中国证监会副主席阎庆民表示,推动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平稳起步,落实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证券发行注册制是证监会当前的首要工作。未来,还要探索“科转板”,将技术、专利通过技术市场转化为应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