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粤港澳大湾区消防救援队伍七大科目多种战术集中东莞“亮剑”
■5月20日,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消防救援队伍水域洪涝灾害跨区域救援实战演练在莞举行。图为演练现场记者郑家雄摄
5月20日上午,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消防救援队伍水域洪涝灾害跨区域救援实战演练在莞拉开序幕。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副局长魏捍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消防处处长李建日,省消防救援总队总队长张明灿、政治委员吴瑞山,省水利厅、省应急管理厅、省公安厅、省海事局领导及全省10个消防支队级的负责人在现场观摩演练。副市长郭向阳参加了观摩演练活动。
此次演练既是广东消防与香港、澳门消防应急救援合作机制建设的创新探索,也是对防汛救灾消防救援队伍的应急响应能力和防汛救灾成员单位联动能力的考验。演练采取“1+3”模式进行,主战场设在东莞,分战场设在潮州、韶关、湛江。
演练模拟了台风、强降雨等极端气候环境下,可能造成的山洪暴发、河流水位上涨、城市发生严重内涝等灾害事故,并设置了舟艇救援技术、涉水救援技术和综合救援3个篇章共7大类型不同救援技术的演练科目。围绕水域事故处置、内涝疏转救助、孤岛救生等重难点课题,演练还综合运用了常规装备和高科技装备,对无人机抛投、潜水救援、绳索救援、直升机水面搜救等技战术措施进行练习。
当天到主战场参演单位包括香港消防救援力量、广东省消防总队特勤大队、总队通信保障分队,以及东莞等珠三角九市消防救援支队、省公安厅警务飞行队、东莞海事局和其他社会应急联动力量,参演人员达780人。
■舟艇救援技术类演练记者郑家雄摄
■现场直击
一系列高科技装备参与救援演练,格外引人注目
无人机机器人现场“秀实力”
本报讯(记者伍江)在5月20日的演练主会场上,无人机、遥控机器人等一系列高科技装备参与救援演练,格外引人注目。
无人机紧急空投救援物资
伴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10多台无人机从岸上起飞,装载救生圈、救生衣,间隔飞成一排向江面飞去。在操作人员的控制下,无人机飞到“孤岛”处,投放下了救援物资。被困人员拾起救援物资,穿戴完毕,继续等待救援……
当天,开展舟艇救援技术类演练科目期间,工作人员也对无人机抛投等技战术进行演示。率先登场的是超重型大荷载消防无人机,该无人机重40公斤,最大载重20公斤,配备了气体检测仪、喊话器、30倍高清变焦摄像头等多种挂载装备。紧随其后的10多架无人机,体形稍小,搭载着救生圈和救生衣,飞到河中央精准投放到被困者旁边。
据介绍,在目前的救援中,无人机主要发挥4个方面的作用,分别为灾情侦察、实时监控和指挥、救灾物资投送和通信中继。在无人机救援中,难点主要在于操作人员仅能通过无人机镜头预判被困人员位置,在气流不稳定的情况下完成精准抛投,这既考验操作人员驾驶无人机的熟练程度,又考验了操作人员对现场天气情况的预判。
机器人参与救援各显神通
“江中有5名人员落水,由于江面水流湍急,人员和舟艇都无法靠近……”
当天开展的涉水救援技术类科目中,还模拟了极端情况下的救援。由于水流湍急,指挥人员派出了机器人参与救援。
只见3种不同类型的6台水上救生遥控机器人,在救援人员的操作下正迅速靠近落水者,对落水人员展开施救。3类遥控机器人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短短几分钟,就顺利把落水者救至安全区。
据介绍,参演的水上救生遥控机器人具备速度快、体积小、拖拽力大、便于携带等优点,救援人员无须下水,只要在岸边或船上遥控施救,就能实施救援,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其中,智能救生圈机器人属于小型化水面机器人,可广泛应用于泳池、水库、河流、海滩等场景中的落水救援;驮着一个急救药箱的是“水上飞”救生担架机器人,它的载重可达80公斤,能够装载配备急救药品和通信设备物资箱到达落水人员地点实施救援,在各类船舶、码头、堤坝等场所应用较多;U型的是双喷式智能水上救生机器人,它采用的是U型人体工程学设计,配备4个推进器作为动力源,最高航速可达每秒6米。(记者伍江通讯员莞消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