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源村:那些说不完的和谐故事

日期:05-30
长江源村子玛多县

原标题:长江源村:那些说不完的和谐故事

民族大家庭

每每去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总是惊讶于这里的发展之快。搬出草山的十五年里,长江源村人的吃、穿、住、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当中离不开党和国家政策的阳光雨露,更离不开长江源村人团结一致的进取精神。如果说,好政策是这里的富裕之源,那么,民族团结就是这里的幸福之根。

感恩,如今的生活美梦成真

前半辈子一直在草山上游牧的申格怎么也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帐篷、牛羊、煤油灯陪伴着申格度过了童年和青年,人到中年举家搬迁到长江源村定居后,申格真切感到这才叫“好日子”。300平方米的独门独院,62平方米的住房,加上自己在院内扩建的设施,家里水、电、天然气、厨房、卫厕样样齐全,连家里的电器也是统一配的。

“山上的日子太苦了,常年的游牧让妻子落下了一身的病。”

和大多数牧民一样,申格的老伴子布患有风湿病、关节炎、心脏病等许多高原病。因为当地医疗条件太差,大医院又远在格尔木市,病情不稳定的子布总是得不到及时的治疗。

搬到山下的新家,申格感到生活一下子舒适、便利了许多。

村干部帮子布联系到格尔木市医院进行治疗,医院看到申格年纪大了,照顾老伴力不从心,专门安排医护人员轮班看护,不但负责子布的治疗,连饮食起居也一并照料。

一来二去,子布成了科室的藏族“亲戚”,大家相处得就像一家人。子布来科室治病时也常带一些自家制作的藏式点心,让医护人员尝尝,以此表达心意。不间断的治疗使子布的各种疾病开始好转,就连以前梳头也抬不起来的胳膊也能活动自如了,一家人为此绽开了笑颜。申格一家人心存感激:是一群汉族兄弟姐妹的真情救了老人的命、帮了全家的忙。

“感恩”更知“报恩”。年迈的申格常把感恩二字挂在嘴边:“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党和国家对咱牧民的政策扶持,也离不开各族兄弟姐妹们的热心帮助。”他经常教育已经成家立业的两个儿子,在与其他民族群众相处中要像兄弟一般,就像总书记说的“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团结,共同迈上富裕的小康路

45岁的闹布才仁是长江源村第一批拿上驾照的村民之一,拿到驾照后,他就买了翻斗车,给沱沱河附近的一个建筑工地拉建筑材料,工作虽然辛苦,可收益不错。

几年下来有了积蓄,闹布才仁成立了一家小型商贸公司,经营日用百货、贩卖牛羊,日子是越过越红火。

“向汉族同胞学建筑装修、向回族同胞学牛羊育肥、向蒙古族同胞学管理经验……”发家致富闹布才仁有一套自己的“生意经”。

闹布才仁自己富了,但并没有忘记乡亲们,从2015年开始,他每年都会拿出4万余元,买来米、面、油等慰问品送到村里37户有困难的群众家里去。

“不管什么民族,只要有困难,能帮的我一定帮,咱们本就是一家人嘛!”正是这样朴素的信念,驱动着闹布才仁常年施善向好。

村里有愿意跟着他学做生意的,他也从来是倾囊相授。同村的刘明福在闹布才仁的影响下也考了驾照,可是找不到活干,闹布才仁得知后主动帮忙联系了相熟的生意伙伴,刘明福有了份开翻斗车的工作,现在一个月能领到五千多元的工资。

腾庚贺和林风波是一对汉族夫妻,2008年到长江源村开了一家小超市,在腾庚贺夫妻经营超市的十多年里,每逢遇到什么困难,村里人都会主动伸出援助之手。

“当初刚来时听不懂藏语,藏族同胞来买东西时都得比划上半天。”因为语言不通,腾庚贺夫妻俩在村里没少闹笑话。

每每这时腾庚贺都得求助于他的“竞争对手”索南,和腾庚贺一样,索南也经营着一家小超市,本是竞争对手的索南却从不推辞,还带着腾庚贺熟悉本地的进货渠道,两家人好得跟一家人似的。

“他们虽是外地来的,但只要住在我们村子里就是我们的乡亲,大家互相帮助,生意肯定会越来越好的。”在索南的帮助下,腾庚贺夫妻俩在长江源村扎下了根,如今说着一口流利藏语的腾庚贺早就把长江源村当成了自己第二个故乡。

“各族兄弟心贴心、手挽手,好日子才能更长远。”这是长江源村人对民族团结最朴素的理解。

榜样,亲手种下团结的种子

2008年,70多岁的藏族阿妈宗阿在给女儿倒茶时,不慎晕倒。身患残疾,躺在床上的女儿除了大声呼救无能为力。是时任村党支部书记更尕南杰第一时间将宗阿送往医院抢救,还为宗阿垫付了一千多元医药费。出院后,更尕南杰又主动协调安排,让宗阿住进了村里的敬老院,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

2016年,村民才仁青梅诊断出患有骨结核病,在住院20天后才仁青梅已经花完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在得知他没钱做手术时,又是更尕南杰主动组织村民给他捐款,短短几天就筹集了六万多元,在他的号召下村民们还同意了从村集体经济中多捐出2万多元,帮助他治病。如今说起这件事,才仁青梅仍然满是感激:“多亏了老书记和村里的各族乡亲们,是他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十几年间,几乎全村人都受过更尕南杰大大小小的帮助。在平凡的工作中,更尕南杰没有说过什么豪言壮语,只是通过实际行动影响着周围的人,时刻心系村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扮演着一位贴心的“当家人”。

民族团结进步的创建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在更尕南杰的带领下长江源村党支部在各项工作中始终把促团结保民生放在首位。

现如今,长江源村里既有藏式餐吧,也有清真饭店;既有藏族同胞的民族手工艺制品店,也有汉族同胞的潮流服装店。汉、藏、回、蒙等各族群众在这里共同生活、共同致富。每天,村子里都上演着情真意切的感人故事。这些故事,宛如一条条纽带,拉近了各族群众心与心的距离。村民们坚信,乘着改革发展的东风,大家团结向前,一定会把长江源村建成青海最美丽的“民族生态新村”。(马振东)

身边的感动

草原上献爱心的“民族团结”宣传员

五月,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还时常风雪交加。我们时常能看到这样一个画面,不论刮风下雪,总有一群人迈着坚定的步子,执着地向偏远乡村、学校、社区进发,他们就是玛多县的“团结”宣传员,虽然玛多县已成功跨进国家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门槛”,但这一迈进步子,玛多县委办公室的靳建宏从未停止过。

走在玛多县城的街道上,民族团结标语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处处可见,满满的正能量。这种通俗易懂的文化墙,美化了环境,更潜移默化中在大家心目中种下了和谐邻里、紧密干群的种子。对于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宣传,干部群众们交口称赞。而在草原的深处,依托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带动精神文明建设的步履更加铿锵有力。

靳建宏总说,“在玛多县不光我一个人注重民族团结创建工作,还有很多党员、志愿者奔波于村社间,为民族团结新举措做宣传。我们大家都知道创建工作关系你我他,藏族也好,汉族也好,撒拉族也好,谁家有困难,我们到谁家,谁家有困难,大家都帮忙。”

在花石峡镇加果村,村民曲美拉毛因家庭困难,加之身患结核病,一直无法就诊。当靳建宏得知此事后,第一时间去她家中看望并了解情况,那时候的曲美拉毛躺在床上说话无力、无法进食,看得让人很是难受。之后靳建宏便四处奔走,为她联系医院、筹措资金,最后找到了资助医疗费用6000元,换来了曲美拉毛的新生。

得知玛查理镇江多村贫困户扎西因缺少资金而苦于无法创业的消息,靳建宏抽了半天的休息时间赶到扎西家询问情况,在村干部和扎西的“连比带划”下,他明白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原来扎西想自主创业开个修理铺,却苦于没有启动资金,听村干部说可以贷款,但因语言沟通不便又不知如何办理,靳建宏便积极与信用社和乡镇干部联络,仔细了解了贷款需要准备的资料、办理流程等相关事项后,便带着扎西准备材料,前前后后跑了好几趟,终于扎西的贷款办下来了,靳建宏又帮着找店铺、谈房租、定合同……前前后后、忙里忙外,终于修理铺如期开张了。问及靳建宏为何要如此“卖力”,他说“只为了各族兄弟早日过上好日子。”

靳建宏还经常带头深入村社开展民族团结创建、理想信念教育、文明礼仪养成、志愿服务深化、优良家风传承等宣讲,让创建成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靳建宏常说,“我们身边的榜样”就是影响他人、带动他人最好的榜样。

在靳建宏不断的努力下,李玉龙、叶云、角巴等先进典型人物得以通过镜头、文字记录宣传。以“小人物”的“小故事”为切入点,用群众身边事来教育身边人,用身边的人说身边事,不仅拉近了群众与“模范”的距离,更拉近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在全县上下凝聚出一股处处有典型、时时学典型、人人当典型的发展正能量。

“越是身处偏僻村落、生产生活艰难的各族群众,越是渴盼民族团结进步的温暖。正是因为把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作为使命扛在肩上,玛多县日益走向深广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步伐,才化作缕缕阳光,撒遍每一个角落。”靳建宏说。

无数个像靳建宏一样的“民族团结”宣传员凭着一份责任、一份担当、一份情怀,默默地为玛多县民族团结创建工作付出着、坚守着。每一个“宣传员”都立足自身岗位,结合工作实际,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为玛多县民族团结工作奉献自己的力量。(张浩刘娜娜)

荣誉榜

民族团结之花绽放社区

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浩门镇气象路社区,住户达到了三千多户,是一个回、汉、蒙、藏、土等多民族聚集的社区。这几年门源县在这个社区辖区内建了廉租房和保障房,住户大量增加且多是外来人口,人口流动也比较大,和谐稳定成了小区管理上的首要任务。

如何搞好社区民族团结宣传活动,社区党支部书记陈香开动脑筋,借助各种节日,入户走访社区群众家里,给大家带去各单位、企业捐助的慰问品,唠唠家常说说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社区附近有两个从苏吉滩乡搬来的移民小区,他们自己有个小文艺队,去年陈香主动上门找到这个队伍,希望他们能加入到气象路社区的文艺队。移民小区文艺队加入到气象路社区后,陈香又动员了一批社区居民,共同组成了新的文艺队,将大家聚到一起后,他们除了表演传统的秧歌舞,还编排了“民族大团结”舞蹈,每次有活动都会表演,大家很爱看。

除了文艺队,“爱心公益课堂”也是气象路社区的亮点之一。在气象路社区的东秀水小区,有很多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平时只有爷爷奶奶照顾。这些孩子生活上没有什么困难,但是每天放学回家没有人辅导家庭作业,成了爷爷奶奶们的“心头病”。

去年年初,气象路小区在门源县团县委的支持下,利用小区一间活动室成立“爱心公益课堂”,孩子们放学后,每周一至周五到这里来学习,会有专门的教师辅导功课。

“爱心公益课堂”设立后,爷爷奶奶不用每天对着小孙子的课本发愁了,大家心里头轻松了不少。他们见到陈香,总会高兴地拉着她的手表示感谢,“丫头,你们帮我们解决了一个大困难。”今年,在气象路社区的影响下,周围其他小区也相继设立了“爱心公益课堂”。

看到社区越来越团结,陈香觉得她每天上班的动力也越来越足,大家平时都乐乐呵呵的,都有了和谐美好的生活。陈香说,是民族团结之力将大家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丁玉梅)

心声

合力创造的“财富”更宝贵

长江源村,这个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的村落,从外表看起来同周围的村子并没有多大的区别,整齐划一的民居、完备的基础设施、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颇具民族特色的集体产业……在当下乡村振兴战略大幕拉开的大环境中,像长江源村这样迎头走向小康之路的村子并不是个例。

不过,当你走近长江源村,探寻了长江源村的发展历程和未来的展望,你会发现这个村子的独到之处,那便是村里到处洋溢着和谐、团结的气息,不论是当年刚搬迁过来时大家一起盖房子,你一砖、我一瓦里建立的凝聚力,或是在新建的村委会里大家围坐在一起谋划村子发展的路子时群策群力的智慧,无不凸显出邻里互帮互助、和谐共处,党员干部和群众水乳交融,团结在一起合力创造属于长江源村人美好生活的景象。

这几年来,党的各项惠农政策可谓是如春风化雨般,铺撒在农村的每个角落、每户人家里,惠及村里的每一位老百姓。我们也经常会在基层看到,当政策落实到村里后,有的村子乘着国家政策的“东风”,茁长成长了起来,村容村貌不断发生着变化。不过,也有村子会出现因为村子项目、资金分配等问题,陷入争抢各自利益的纷争中,甚至一个村子划分成好几派,长此以往,产生了矛盾,更别说政策的落地和谋划村子今后发展了。

合力才能把党的政策春风化雨,滋润万家。就拿长江源村来说,村民们享受的政策和它周边村落没有太大区别,而唯独长江源村能够在众多村子中脱颖而出,这是因为他们村子发展的每一步都是大家凝心聚力而造就的,而当“凝心聚力,齐心向发展”这样的想法融入长江源村人的生活时,厚植政策的沃土中不断摸索找到契合的发展之路,便游刃有余了。

当长江源村的村民们用勤劳的双手齐心合力建起了一个个亮丽的房屋、一条条整洁宽敞的道路时,他们所拥有的并不仅仅是物质生活条件提升和精神文明生活的丰富,而其中弥足珍贵的便是在经历过艰苦日子的人们面对新的挑战时,团结一心慷慨付出的心路,是在亟需使出全力步入小康生活时的振臂实干,是合力创造高品质生活的不懈动能。(苏烽)

9天8涨停,康强电子:公司业务和产品不涉及芯片 省界收费站取消 以后走高速还收费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