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医生“自杀式举报”吃回扣,本该有的监管机制去哪儿了?
摘要: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这些年发生的药品回扣事件,几乎没有一例是医院自己查实的;事情被曝光后,医院领导也往往“不知情”,甚至于有些医院领导的表现与回应,也很耐人寻味。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博士生实名举报导师杨向军乱装心脏支架并收回扣;海南万宁一医生自我举报“吃回扣”,还爆料多名同事存在收受回扣情况,而医院管理层对这种情况不仅视而不见,还有可能参与其中——近几天曝光的两起医生“吃回扣”事件,让医疗腐败又一次进入舆论视野。
此前,过度医疗、乱收费、吃回扣等乱象,曾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遏制乱象,顶层设计层面也进行了多项政策设计,如取消药品加成、实行医药分开等;“两高”也曾出台意见,明确将医生“收受回扣”以受贿罪论处。但持续治理之下,医务人员“吃回扣”乱象并没有完全消失,这一趋势值得警惕。
更值得注意的是,“吃回扣”现象还出现一条更为隐蔽的分工利益链条——此前,多以医药代表与医生的利益交换为主。在医药分开的政策背景下,一些本该独善其身的药房也加入利益链条。以涉事的万宁卫生院为例,医生开完药方后,患者需要前往卫生院的中心药房拿药,药商则从中心药房拿到相关信息,再根据这些信息发放回扣。这些回扣并非直接发给医生,而是每个月根据药房提供的清单结算现金,再由药房把现金、清单装进信封发给医生。
这一现象,明显有违医药分开政策的设计初衷。兜兜转转的背后,其实是十分可观的利益。据悉,涉事卫生院的回扣一般占所开药物价格的10%-15%,业务量大的医生,一个月光“吃回扣”就有15000元。而被博士生举报的导师“装一个心脏支架回扣一万元”,具体是否属实虽仍有待调查,但关于心脏支架领域的暴利此前已被多次曝光。据媒体报道,心脏支架的出厂价往往只有几千元,而经过层层流通环节加价后,溢价程度最高能达到出厂价的8至9倍。
受限于医疗领域的专业性,以及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地位不对等的原因,对于医务人员“吃回扣”的治理,不能全凭个体自觉,应该进一步补上监管短板。单就这两起案例来看,不论是博士生“大义灭亲”举报导师,还是医生“自杀式”举报,本质上都属于偶发性较强的曝光方式。而这两起回扣猫腻,都未被监管部门以及所在医院发现。这背后,监管部门和院方的监管机制显然有失灵之嫌。
以医院方为例,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这些年发生的药品回扣事件,几乎没有一例是医院自己查实的;事情被曝光后,医院领导也往往“不知情”,甚至于有些医院领导的表现与回应,也很耐人寻味——对于医生的“自杀式”举报,涉事医院院长昨天回应称,不知晓医院存在开药拿回扣的现象,还表示举报者是个“精神病患者”。
显然,这种医务人员“良心发现式”“大义灭亲式”的“自查自纠”,至多解决个案,要破解更深层次的共性问题的解决,还得靠监管部门的有所作为。如何不再让医生开药成为“黑箱”?如何避免药房取代医药代表成为新的“利益中介”?如何对药企的财务制度进一步加强监管?这些都需要监管部门进一步构建日常监督、全程监督、专项监督并举的体制机制。
当然,除了弥补监管短板外,医生薪酬体系、奖惩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也是应有之义。如医生收入水平较低,医生收入与药品、耗材等医疗收入挂钩等。这些“吃回扣”乱象的根源性瓶颈问题,讲了很多年了,具体的解决措施应该被人看见。
栏目主编:朱珉迕文字编辑:朱珉迕题图来源:视觉中国图片编辑:项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