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凤城大梨树:现实版的“愚公移山”
来源:央视网
“干才有希望,不干就没有出路。”与改革开放的进程同步,靠苦干、实干加巧干,辽宁丹东凤城大梨树村从落后的穷山村到“中国美丽乡村”,走出一条实干之路、奋斗之路、光明之路,“干”字精神是其发展道路上最鲜明的底色。
暮春时节,记者参加“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来到“辽东第一村”大梨树村,听到人们谈论最多的一个字就是“干”字,听到人们讲述最多的就是一个个实干兴村的奋斗故事。
大梨树村干字文化广场山腰上的“干”字碑
30年前的大梨树,“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山多、地少,资源十分匮乏。艰苦的条件没有压垮大梨树人,他们凭着每天鸡叫上山干,头顶烈日干,披星戴月干,硬是将昔日杂草丛生、乱石遍布的荒山秃岭,变成了桃李漫山、美不胜收的万亩果园;将条件艰苦、设施简陋的低矮茅屋,变成温馨舒适、一应俱全的现代别墅;将荆棘遍地、沙化突出的恶劣环境,变成粉墙黛瓦、天蓝水碧的宜居家园……没有“神仙”帮忙,只有肩挑手提;没有停滞懈怠,只有接续奋斗,大梨树村用实际行动演绎着现实版的“愚公移山”故事。
艰苦创业:“改不了天,但可以换地”
改革开放以前,大梨树是个“三靠村”: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村干部工资靠社员交。人均年收入不足百元,穷得“叮当响”。现如今,据2018年数据统计,大梨树村社会总产值实现15.5亿元,村集体总资产超过5亿元,人均纯收入达到2.2万元。
发生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一个人的矢志不渝、呕心沥血,他就是大梨树村原党委书记毛丰美,人们都敬爱地称他为老书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毛丰美以敏锐的政策嗅觉察觉发展机遇,筹集了四万元钱,带领3名村干部北上黑龙江、吉林,用火车皮倒腾土豆和小米售卖。当时,有人认为这是“投机倒把”,可毛丰美吃准了中央精神,为了大伙儿过上好日子横下一条心往前闯。饿了,他们就啃玉米面饼子;渴了,他们就喝口凉水;困了,他们就睡在火车座椅下。一年辛苦下来,净赚一万多元,村干部的工资解决了,村里也有了“第一桶金”。
“太不容易了,他压力特大,但他一心为了集体,永远都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回顾当年艰苦创业历程时,毛丰美的六弟毛丰杰这样告诉记者。回想起哥哥,毛丰杰说“他是一个好哥哥,也是一个严肃的哥哥。”说其严肃是因为毛丰美不仅对己廉洁自律,始终做“不管钱的一把手”,而且对亲人的要求也极其严格,决不允许任何亲属以公谋私。
正是凭着大公无私的精神,毛丰美带领大梨树人开宾馆、建市场、修梯田、造果园、办企业、搞旅游……经过30年的艰苦创业,让大梨树以“干”字精神走上了一条“以集体经济为主、民营经济为辅,农、工、商、旅四位一体同步发展”的共同致富之路。
这条致富之路并不平坦。为了改造荒山,从1989年到1998年,大梨树人一干就是十年,先后组织大小会战近百场,出工10万多人次,治理20多座荒山,整治了70多条沟壑,修建87公里环山作业道和上万亩高标准海绵梯田,建成2.6万亩果园。“你们大梨树村造地的规模是我们大寨当年的十倍,我向农民实干家致敬!”时任大寨村党总支书记的郭凤莲来大梨树村参观后发出这样的感慨。
如今大梨树村的居住环境
这条致富之路令人难忘。“房子差距太大了,原来我家只有3间破平方,架火、烧锅、打井引水……很不方便。现在的房子比城里还好!”谈起这些年居住条件的变化,71岁的王淑兰骄傲之情溢于言表。这位老人,是大梨树创业之初被选上进城经营新凤旅店的5名女工之一。回想起当年的创业历程,老人说:“就像干自己家里的事一样!”这也正是大梨树人一路走来干事创业实践的真实写照。
创业之前,毛丰美承诺“让大梨树人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当时这是多少大梨树人想都不敢想的。如今的大梨树,住有所居、业有所就、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当初的梦想都已一一照进现实。
二次创业:薪火相传,长长久久干下去
“大梨树精神就是干,苦干:弯大腰、流大汗;实干:重规律、求实效;巧干:讲科学、闯市场”。留下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大梨树的老书记将发展事业的接力棒传到了新一届党委班子手中。
面对父辈的重托,作为毛丰美唯一的儿子,毛正新毅然辞去公务员职务,一心一意扎根大梨树,并于2010、2013、2016年满票当选村党委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实现“一肩挑”,从父辈手中接过接力棒。
如果说,当初的艰苦创业凭借感天动地的“干”字精神,干出了一片新天地。那么,今天的大梨树人在现任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毛正新的带领下,则是牢记“干”字精神,撸起袖子,满怀激情地开展二次创业!
“一产求新、二产做深、三产提质,以旅游为核心,三产融合发展。”毛正新向记者介绍了新时代大梨树的发展方向。有别于过去一二产业为主的发展方式,二次创业的大梨树紧扣时代脉搏,科学规划发展,迈上了提质升级发展的新台阶。
确定了“旅游为核心”的发展思路以后,大梨树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了,近两年在原有的旅游资源基础上,新建毛丰美纪念馆,逐步丰富旅游内容,以红色旅游、红色教育为大梨树旅游赋予了新动能。
“在管理山上果树的经验基础上,通过考察学习,我们成功解决了气温过低的问题,推动大樱桃项目在大梨树落地,这100多个樱桃大棚在两年后将进入盛果期,至少将为村子带来1000万的收入。此外,我们飞地发展的蓝莓项目,三年以后也将进入盛果期,也至少将带来1000万的收入。”谈到一产创新发展时,毛正新道出了大梨树的新进展和新亮点,这两个项目也将和采摘旅游相结合,为三产融合创造发展机遇。
30年前的大梨树人艰苦创业是在“换地”,而今的二次创业,大梨树人正在改“天”。东北的冬季漫长寒冷,旅游“半年闲”的难题一直是制约大梨树发展的瓶颈。“现在大家所处的七彩田园,这就是一个冬季旅游项目,从时间和产业链的延伸上解决了大梨树的瓶颈问题。”大梨树村党委副书记温红娟说。
走进大梨树“七彩田园”,丹麦木槿、四季海棠、欧洲月季等多彩花卉次第绽放,莲雾、佛手、火龙果等热带水果随处可见,这座12000平方米、投资5000万,由中国农业大学设计施工的现代农业展示馆实现了“南果北种”,数以万计的游客络绎不绝,让大梨树的冬季旅游也变得火热。
“开展二次创业以后也经历过一段迷茫期,可每每想要退缩的时候,我们就去到上山看一看‘干’字广场和老书记纪念馆,回想父辈们当年创业的艰难,就觉得我们这点苦根本不算什么,又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发展的信心。”毛正新的话,道出了大梨树人成功的秘诀,也说出了大梨树人的共同心声。
“把山移走”与“把荒山变成果园”、“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与“长长久久干下去”……30年来大梨树人用实际行动演绎出现实版的“愚公移山”。正是信奉一个“干”字,大梨树人靠自己的双手变荒山为“金山”,变贫穷为富裕;正是认准一个“干”字,大梨树人靠接续的奋斗,化不利为有利,变瓶颈为突破。他们所创造的发展“奇迹”让来过这里的人,心潮澎湃,由衷赞叹,他们所形成的“干”字精神,就像大梨树山腰上那座巨大的“干”字碑一样,熠熠生辉,永不褪色!(央视网记者宋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