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2年重庆将基本建成智慧生态气象服务体系

日期:05-22
气象局气象农产品

原标题:到2022年重庆将基本建成智慧生态气象服务体系

本报讯(记者李珩)5月21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市气象局获悉,按照《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气象行动方案(2019-2022年)》(以下简称《方案》),到2022年,重庆将基本建成以生态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生态气候监测评估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为主要内容的智慧生态气象服务体系。我市生态气象监测能力、生态气象灾害预警服务能力、生态气候监测评估能力和生态人工影响天气服务能力将明显提升。对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保护的气象灾害预警预防水平也将进一步提升,生态气候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成效明显提高,城市、乡村生态气候品质明显提升。

开展空气质量预报

据了解,智慧生态气象服务体系包括大气环境网格数值预报系统,即基于大气污染排放清单和精细化网格数值预报,采用高性能计算技术,滚动输出72小时全市范围内时间分辨率1小时、空间分辨率3公里的精细化大气环境数值预报产品,借助预报产品,相关部门可采取相应行动。

此外,市生态环境局、市气象局还将建立危化品场所地理位置与大气污染物信息数据库,完善大气污染扩散应急预警系统,根据突发大气污染事件、污染事件位置,为应急处置提供分析和评估服务。

扩大地面人工增雨作业覆盖范围

《方案》提出,重庆要建设基于“互联网+”的智能人工影响天气系统,其中,配备1架高性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飞机,加装机载大气及气溶胶探测设备、海事卫星通讯系统及冷暖云催化作业装置,提升飞机在不同云水资源下的增雨作业效率。

未来3年里,市气象局将在全市122个标准化固定作业站点和144门高炮、138台火箭的基础上,改扩建40个标准化作业炮站,电气化改造30门高炮,新增设23台自动化火箭作业装备,扩大地面人工增雨作业覆盖范围。

建立卫星遥感动态监测机制

按照《方案》,我市将建立卫星遥感动态监测机制,积极推进卫星遥感技术在生态保护红线以及“三带四屏”(长江、嘉陵江、乌江三大水系生态涵养带,大巴山、华蓥山、武陵山、大娄山四大山系生态屏障)生态空间管控中的应用,提高生态保护红线及生态空间管控水平。

在三峡库区,市气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林业局将强化卫星遥感对水体、植被、固碳能力的监测,开展三峡库周水土及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绿化带建设监测以及消落区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的动态监测和评估。开展三峡库区降水、蒸发等气象因素对水资源的影响评估,建立流域面雨量预报系统,为三峡水资源调度提供气象保障。开展蓝藻水华气象监测预警,为实施河长制和“一河一策”“一库一策”提供气象支撑。

建立农业气象影响预报

在农业方面,我市将开展精细化农业气候资源详查,收集特色高效农业关键气候指标,开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气候区划,建立气候-作物适应性评估预估系统。

“通俗来说,就是这里的气候适合种什么农作物,这样才能为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提供保障。”市气象局有关负责人说,面对农户,气象部门还将建立农业气象影响预报、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农业气象溯源以及仓储、物流、销售等服务。

同时,围绕科技兴农、品牌强农,市气象局等单位将制定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标准和流程,搭建优质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和生态气候溯源平台,评价认定一批国家级和重庆市级优质农产品气候品牌。届时,通过二维码查询,消费者就能看到农产品的认证结果、产地气象数据、企业相关信息。可有效提升特色优质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

积极创建国家气象公园

《方案》还将创建重庆三峡国家气象公园列为重点内容之一。据了解,目前,重庆正在开展全市范围内气象旅游资源评估分析,深度梳理长江、嘉陵江和乌江流域的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两个本底,充分挖掘重庆丰富多彩的天气气候景观、秀美奇特立体气候、悠久厚重的气象历史文化、鬼斧神工的喀斯特地貌和得天独厚的气候养生等五大主题资源,打造一批气象景观游、气候体验游、气象文化游、气象科普游以及气候养生游景区景点和产品。

此外,我市将研发生态气候质量指标体系,强化植被、城市热岛、浊岛、负离子、人体舒适度等监测,及时动态发布空气清新度、气候休闲指数、气候养生指数等生态气候宜居宜人宜游服务信息,为公众提供生态气候信息服务。

全市新签207个工业项目引资1141亿元 南岸将组建南滨路文化产业企业联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