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省15万残疾儿童获得政府有效救助
“大手拉小手,让爱一起走”,5月17日,全国助残日前夕,省残疾儿童康复研究中心迎来一大群关心关爱残疾儿童的“大朋友”,孩子们用稚嫩甜美的歌唱、吐字清晰的朗诵、流畅优美的钢琴演奏告诉人们——我们正在康复中,谢谢大家的关爱!
听力重建,他们迎来“重生”
有请凡凡小朋友为大家演奏钢琴曲《大洋中的鲸鱼》;有请中班的孩子们表演合唱《我和我的祖国》;有请彤彤表演绕口令《八百标兵奔北坡》……
观众们纷纷惊叹:他们的发音、表演和正常孩子没有多大区别,康复效果太好了!
在一楼的语训部,亲子班最小的孩子才17个月大,正在牙牙学语。几个月前满周岁的冉冉,获得免费资助的人工耳蜗项目。“人工耳蜗装好开机的第一天,冉冉听到外面的声音,哇哇大哭,我也跟着哭了起来。听力重建,他重生了!”冉冉妈妈欣慰地说,自从来到康复中心,看到和冉冉一样的重度耳聋孩子都能开口说话,她一直悬着的心才真正放下。
作为30年前全省第一批聋儿语训老师,邢燕翻出手机里的照片幸福地说:“你看,这是我第一批学生,回来看我们。”老照片中的聋儿,戴的助听器下面都拖着一个大大的盒子,受技术条件限制,孩子们的听力恢复有限,发音不准,但家庭和政府并没有放弃他们,邢燕的第一批学生现在都已成家立业,有的成为公职人员,有的成长为国际象棋选手。
早发现早介入,早康复融入社会
康复中心语训部主任张颖介绍,大多数重度耳聋的孩子在一周岁左右,可以通过人工耳蜗植入重新获得听力。再经过1-2年的语训,就能开口说话。5岁半,95%的孩子能进入普通幼儿园就读,关键是早发现、早介入。
此次开放日,中心邀请全国人大代表、残疾儿童康复专家、社会保障部门负责人、媒体人等社会各界一同观摩孩子们的成长,生动展示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的“好政策”,早期康复的“好效果”。去年一年,我省25973名残疾儿童获得康复救助,其中0-6岁的残疾儿童21273名,7-14岁的肢体、孤独症儿童4700名。130名重度耳聋儿童接受人工耳蜗手术,并及时获得言语康复训练。
省残疾儿童康复研究中心主任管莹希望,更多的人能对现行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体系有所了解,以帮助身边有需要的残疾人家庭。从2007年开始,我省陆续出台并修订完善多个制度性文件,主要为0-6周岁残疾儿童(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孤独症)、7-14周岁肢体、孤独症儿童提供基本康复救助服务;为16周岁以下残疾儿童少年提供基本辅助器具适配补贴,涵盖助听器、轮椅、假肢、矫形器等11类256种辅具产品;为1-14周岁听力残疾儿童提供人工耳蜗康复救助。以上救助均可向户籍地残联咨询,人工耳蜗救助可登录中国听障儿童服务网申请。
救助范围再扩大,救助标准再提高
我省现有479万残疾人,其中0-6岁残疾儿童6.6万。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残疾儿童康复,12年前即在全国最早开展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救助,救助项目多次被纳入各级政府年度民生实事,迄今累计有15万名残疾儿童得到有效救助。
去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这项制度实现两大突破:一是将7-14周岁听障儿童纳入人工耳蜗手术救助范围;二是将经济困难家庭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经费标准提高20%-30%。今后,我省对残疾儿童的救助范围还将不断扩大,救助标准逐步提高。
目前,我省各地已拥有定点儿童康复机构292个,儿童康复机构在岗人员11409人,其中专业人员7804人,为残疾儿童康复提供坚实的人财物支撑。
省残联理事长万力表示,得益于我省较为完备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得益于家长、老师和社会的关心关爱,通过卓有成效的康复训练,听障儿童能听会说、能歌唱;智力、孤独症儿童主动参与、与人互动,自我发展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越来越多的残疾儿童走进普通学校快乐学习,共享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