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大学就业率造假 还是“囚徒困境”惹的祸

日期:05-14
就业率囚徒毕业生

原标题:马上评|大学就业率造假,还是“囚徒困境”惹的祸

又到一年毕业季,这两天有个话题开始热了起来。2019年5月10日,教育部发通知,要求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毕业生签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学位证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通知要求“四不准”:“①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②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③不准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④不准将毕业生顶岗实习、见习证明材料作为就业证。”

随手百度了一下,这不是一个新闻。八年前,也就是2011年的时候,教育部办公厅也发了类似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对就业作假、违规者将实行“一票否决”。而2017年也有类似的通知。一个同样的话题,为什么教育部三番五次发通知?既然三番五次发通知,就说明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或者说没有解决好。

为什么高校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不惜冒着被处罚的风险虚报就业率呢?他们的动机何在呢?一个显然的解释就是,就业率是高校教育质量和市场认可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学生们花费时间金钱来深造学习,排除小部分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大部分应该还是为了最终能找到一个好工作。那么,就业率就成了选择高校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

试想,即使一个高校自我吹嘘教育质量多么多么好,但是就业率惨不忍睹的话,学生还会来吗?这是一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因此就业率的高低是吸引生源、确保高校良性循环经营的一个重要指标。

那么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有高校如实申报就业率会怎么样?结果可能是一枝独秀,即使一个高校真实的就业率比较高,那么学生们选择的时候会把同类高校进行对比。例如一个985高校就业率是80%,其他的都是99%,那么这个985高校在下次评比的时候很有可能就过不了关。退一步说,即使教育部取消了这个指标,高校不要面子嘛?你自己数字低了,让其他兄弟高校怎么想?要造假大家一起来吗,何必木秀于林呢?

从经济学理论上讲,这里面至少涉及了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个是“囚徒困境”,这个概念是博弈论的一个经典概念,意思是说个人最优选择并非团体最优选择。面试的时候大家都穿正装,虽然也许没这个必要,大家都穿得随意一点,反而都自在,但是如果有一个人穿了,那么大家都有动机穿正装去面试,结果,所有人的成本都增加了,但是没有人愿意推出。这个和小孩辅导班也是类似的,别的孩子都去辅导班了,你的孩子去不去?虽然你不喜欢,孩子也不喜欢。

简而言之,没有任何一方有动力偏离“就业率造假”这个均衡,否则损失会大于收益。那么大学不怕教育部的随机抽查吗?抽到了被处罚怎么办?那只能怪运气不好了,万一抽不到呢?况且抽到了被处罚的力度也不大。

第二个概念是“激励相容”,这个概念的意思是说个人的利益和集体的利益是一致的,大家都努力工作,达到共赢的局面。

从政策设计角度出发,相关管理部门为什么实际上设立了就业率这个指标,然后又要求不能只追求这个指标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原因在于相关管理部门要考虑到如果取消了这个指标,高校很有可能就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没有动力去与时俱进,提升教学质量,进行教学改革,教学质量可能会下降。因此两害相权取其轻,既要保证就业率,还要真实的就业率,这也是一个反复权衡后的结果。从高校的角度而言,把毕业证学位证和就业挂钩也是为了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出发点也都是好的。

因此,即使管理部门三令五申,只要就业率这个指标不取消,仍很难杜绝高校采取各种各种手段来提高就业率。管理部门要做的事情,也许更准确地说是,如何最小化该指标带来的负的外部性、最小化学生“被就业”的可能性?比如,要求不准将毕业证与毕业生签约挂钩,以保障学生的合法利益,避免学校逼着学生造假。

(作者代志新为中国人民大学财税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亚南

亚洲文化嘉年华:文化交流之余 不忘交朋友 我省印发方案 结婚登记办低保等实现"一次办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