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这方面,中国应该向日本学习——
日本《富士产经商报》5月13日刊登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研究员板谷美的文章称,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含地铁、城市圈铁路、轻轨、有轨电车)规模正在迅速增长,规模庞大,但还面临软件层面的课题。
文章称,城轨交通是市民上下班、上下学和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其特点是使用者众多。2018年,中国城轨交通全年累计完成客运量210.7亿人次,仅北京市就完成客运量38.5亿人次。很多人将使用城轨交通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扩大普及、提高便利性和舒适性就非常重要,也具有重要意义。
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统计,截至2018年底,中国(不含港澳台)共有35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185条,运营线路总长度5761.4公里。此外,共有63个城市的城轨交通线网规划获批,在实施的建设规划线路总长7611公里。
▲资料图片:乘客在北京地铁8号线中国美术馆站乘车。
文章称,如果这些在建或即将开工的项目将来全部开通,中国城轨交通总里程将达到约2万公里,是当前的3.5倍。
文章指出,近年来,中国积极引入先进技术,城轨交通实现飞跃式发展。例如,中国利用智能手机和电子结算普及率高的背景,普及了二维码自动检票系统。在北京市乘坐地铁时,乘客可以在智能手机上下载专门的应用程序,与电子结算账户进行绑定,就可以进出地铁和结算费用。乘客在进出地铁时,只需要将智能手机上显示的二维码对准自动检票机的扫描口即可。
文章称,中国在硬件方面规模庞大,并且引入了先进技术,但实际乘坐地铁时就会发现,其在软件层面还有很多地方比不上日本等发达国家。
在日本,地铁有运行时刻表,而且基本上是准点运行。但在中国,车站屏幕上只显示各时间段的参考运行间隔和下一班列车在几分钟后到达。虽然不是很频繁,但即使在首都北京也仍然会在上班高峰期发生故障。在主要车站,高峰时段非常拥挤,有时还会出现无法进入车站或无法乘车的情况。出口和换乘标识也不是很清楚,厕所、站台座椅、商店和自动售卖机等站内附属设施还算不上很完善。
文章指出,日本的城轨交通虽然规模比不上中国,但车站的设置密度和车辆的运行密度很高,单位距离的乘客输送量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的城轨交通每天努力地维持安全运行和缓解拥挤,在准点运行和提高舒适性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受到国内外的好评。
文章还称,在日本,城轨交通不是孤零零的存在,而是被视为市民出行网络的一部分,充分考虑了与步行、骑行和驾车的衔接。车站成为街道和市民生活的连接点。地铁车站与很多城市地下设施直接连接,通过引入站内商业设施等,在提高使用者便利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文章认为,中国的城轨交通目前处在数量扩张阶段,但通车里程的迅速扩大意味着日常运行管理和维护的负荷急剧提升。今后,从大城市开始,焦点将逐渐放在提高安全性、舒适性和便利性上。
责任编辑:张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