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经济日报:守住财报真实性底线,让造假者倾家荡产、牢底坐穿
上市公司2018年年报披露已经结束,但对于年报的质疑仍在继续。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布的数据,有82家上市公司被出具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有38家上市公司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去年这两项数据分别为36家、17家。
除了被审计机构出具非标意见,一些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居然也罕见地怒怼自家年报,说不能保证真实性。田中精机董事龚伦勇直言公司年报为“虚假记载”,*ST赫美总经理等一众高管表示无法保证公司年报内容真实准确完整。
今年非标年报大幅增加,至少有两个原因。第一,在监管持续发力下,会计师事务所不敢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审计质量提高了,一些上市公司过去埋下的“坑”被挖了出来。第二,一些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依然缺少诚信意识,希望通过在财报上舞弊,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一些公司高管为了与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撇清关系,只好在年报前向投资者表示,“这都是实控人胡说八道,我们都不信”。
上市公司实控人之所以敢冒风险在财务报表上动手脚,是因为造假成本和收益不成正比。从处罚上看,相比于当前60万元的顶格罚款金额,上市公司实施财务造假可能获得的违法利益巨大。信息披露违法的成本和收益很不匹配,被很多投资者诟病为即使查处了也是“罚酒三杯”而已。
问题年报严重影响了投资者利益,毒化了金融市场环境,成为资本市场的风险之源。*ST赫美问题年报出来后,股价连续跌停,二级市场投资者损失惨重;部分上市公司通过虚假财报发债融资,财报问题被揭露后,股债双跌,稳健的债务投资者亦被套牢;有的上市公司大股东一手炮制虚假财报推高股价,另一手又通过金融机构将手中股权尽数质押融资,使得参与其中的金融机构同样面临巨大风险;一些上市公司则通过“财务洗澡”等手段掩盖经营风险,钻监管规则空子,“亏两年,盈利一年”的戏法不断上演,让人无从判断公司的真实价值。
对于当前上市公司财报披露存在的问题,证监会主席易会满5月10日在中国上市公司协会2019年年会上指出,要通过持续监管、精准监管,坚持信披与治理并行,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督促上市公司和大股东讲真话、做真账。他强调,资本市场不仅是资金市场,也是信息市场。信息披露是这个市场的生命线。要通过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让投资者看得见、看得清上市公司,更好地实现“用手、用脚投票”,同时强化对大股东、上市公司董监高的监督约束,促使其忠诚履职。
显然,监管层对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真实性问题已非常关注,也在积极采取措施。今年以来,证监会已对多家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的上市公司立案调查,并对一些信披违法违规公司作出了行政处罚。不久前,大智慧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张长虹因2016年涉嫌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被公安机关拘留。从行政处罚向刑事处罚延伸,说明监管正在形成打击虚假信息披露的合力。
不过,要从根本上遏制包括财报造假在内的信息披露违规问题,还要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提高处罚上限,让造假者“倾家荡产、牢底坐穿”,使他们不敢心存侥幸,“宁可退市,也不敢造假”,才能有效守住财报的真实性底线。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王亚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