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这届农民工兄弟好恋家
农民工这个群体,多少有点“大隐隐于市”。在这个城市光鲜的一面,从不见他们的身影。而在城市逼仄遥远的角落里,他们大量聚集着,却又近乎隐形。
除了每年春运时节,他们几乎没机会出现在公众视野里。而人们视线所及的楼宇、餐厅、花坛、绿茵,却无不借由他们的双手筑造。
国家统计局的《2018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难得地对这一群体投注一瞥。我们发现,他们的活动轨迹、他们的人生选择,也被时代的巨浪裹挟前进,成为社会发展的注脚。
他乡不如故乡:省内流动超越跨省流动
这届农民工兄弟,似乎更恋家了。和2017年相比,2018年在乡内就地就近就业的农民工增长率几乎是到乡外就业的两倍。
而外出的农民工,也不愿背井离乡走太远。他们大多留在了本省打工。
全国来看,2018年的外出农民工中,省内就业的农民工比上年增加162万人,到省外就业的农民工却比上年减少了81万人。
东部地区的农民工留在本省理所当然,家附近就有富庶城市和大量打工机会,无需另觅他处。所以东部省内流动的农民工以82.8%占据绝对优势。
西部地区的省内流动农民工竟以微弱优势超过了跨省流动农民工,相较于以往方向明确的自西向东迁徙的打工潮,来自西部的农民工,更爱留在家门口工作了。
至于东北的农民工,他们中的73.6%仍在省内流动,东北“人才外流”的趋势并没有体现在这一群体身上。
唯一的例外是中部地区,跨省流动的农民工达到了6成。中部紧邻东部,跨省去东部打工也算不得跋山涉水。不像西部的朋友,想去东部得坐十几个小时火车。
西部也是热土:西部农民工增量最多
虽然东部地区的农民工数量仍以15808万人居高,但东部的吸引力其实在下降,2018年输入东部地区的农民工比2017年少了185万人,呈现负增长。
其中,在京津冀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比上年减少27万人,在长三角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比上年增加65万人,在珠三角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比上年减少186万人。
珠三角的农民工,正在大量流失。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流入西部地区的农民工大幅增加,一年增加了239万人。
一增一减之间,反映的是个体对时代变化的回应。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部源源不断的农民工激活了劳动密集型产业扎堆的珠三角。成千上万的工人涌进工厂车间里,用流水线上的重复动作创造了中国的经济奇迹。
三十多年过去了,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为了节省成本,很多工厂迁到了东南亚等劳动力更廉价的地方。珠三角的工作机会减少了。
与此同时,西部的一些城市借着政策的东风顺势而起,成了西安、重庆这样超有人气的网红城市。这些城市的旅游业、服务业,吸引了附近的农民们进城就业。
如今,农民工的“东减西加“更像是一个标志,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
虽老也当益壮:50岁以上农民工比重再提高
年老的农民工们,迟迟不肯退休。
50岁以上农民工比重,已经连续5年提高了。2018年,50岁以上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22.4%,和二十几、三十几岁的农民工们占比所差无几,一点也不“服老”。
然而,他们的不服老也许情非得已。如今50岁以上的农民工多是改革开放后较早出来的一代青壮年农民,由于当年受教育程度低,在城市常年从事低端劳动力密集职业,现在无论是留守城市还是返乡,都进退两难。
与此同时,青年农民工们所占的比例在逐年下降。
16—20岁的农民工占比从2014年的3.5%下降到了2018年的2.4%。21—30岁的农民工占比从2014年的30.2%下降到了2018年的25.2%。在头脑灵活的年轻人看来,开通直播、回乡创业可能是这个时代比出卖劳动力更快速的致富法宝。
年轻人不愿出来打工,年老的人想休息却身不由己。包工头也很犯愁:即使提高工资也找不到身强力壮的年轻人了。
谁都怕入错行:流入服务业的农民工更多了
农民工在离开工厂和工地。
从事制造业、建筑业的民工比重都在2018年进一步下滑,尤其是制造业。
却有大量人涌入各种服务业。
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修理的从业农民工比重都在2018年有所提升。只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维持原状。
在劳资双方的博弈中,供需关系往往决定了工资水平。大量流失农民工的制造业,月均收入增速反而是最高的,达到了8.4%。而拥挤的住宿和餐饮业,增速只有4.3%。
反而是从业农民工比例没什么变化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月均收入增速达到了较高的7.3%。看来做快递小哥,是这个时代不错的选择。
小结
在这个巨大而精致的城市,每天都有人流下滚烫的泪水和沸腾的热血。这个城市的许多人,是芸芸劳动者中的一员,却也是一家人的顶梁柱,是妻儿的期盼。28836万农民工牵动着28836万个家庭,28836万个家庭构成了社会的基层。他们的人生选择,才是社会变迁最微观的缩影。
数据新闻编辑:孟融
责任编辑:余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