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年露天放映 他是水边镇最文艺的电影老年

日期:05-08
谢萍水边镇放映员

原标题:41年露天放映他是水边镇最文艺的电影老年

新京报讯(记者曹雁南)谢萍果是江西省峡江县水边镇的电影放映员,手里“掌管”着17个村委的公益电影放映。从18岁参加工作至今,十几里的乡间小路,谢萍果走了41年。扛设备的交通工具不断变迁,电影放映工具代代升级,唯一不变的是谢萍果希望给乡村带去电影、丰富大家精神生活的心。明年就要退休的谢萍果,舍不得工作岗位,更舍不得相处几十年的老乡们。多年的电影生涯,让谢萍果如今生出了一个关于电影的“大”心愿,想用一些物件留住这些年的乡村电影记忆。

41年露天放映 他是水边镇最文艺的电影老年

谢萍果给大家放电影。受访者供图

18岁上岗电影放映员

40年前,水边镇下辖的村落里经常会出现这样一幅情形:天晴的时候,每当傍晚暮色四合之际,村里打谷场上逐渐人声鼎沸起来。乡亲们从家里带着凳子纷纷赶来,希望趁早抢占前排的有利地形。不到7点,打谷场里就已经被人群塞满,没有位置坐的,就索性掐着腰站在一旁,边聊天边等。

电影幕布随着渐暗的夜色慢慢升起,谢萍果开始把胶片装入16毫米放映机,喧闹声渐渐隐去,五光十色的画面随即在幕布中闪现,随着光晕照亮的,还有大伙儿兴高采烈的笑脸。

这些场景中当仁不让的“男主角”谢萍果,是今年已经59岁。岁月如梭穿行过重叠的记忆,当年威风十足的放映员明年可能就要退休了,而那曾经热闹无比的露天电影场,也随着时间的变化渐渐焕发出不同的色彩。

41年露天放映 他是水边镇最文艺的电影老年

电影放映员谢萍果。受访者供图

退休这事儿,让谢萍果很苦恼。从1978年6月高中毕业后考进人民公社的电影放映队后,他一直在村里放了41年的电影,这也让他成了江西省峡江县水边镇方圆17个村里最有人缘儿的男人。如今快离岗了,他说,“我舍不得”。

直到现在,谢萍果还能清楚记得自己工作证上的编号“1562”,这是一串让他梦想照进现实的数字。从十几岁开始,爱看电影的谢萍果就会每周步行几公里去隔壁有干校的村庄看电影,那时的他,最喜欢的片子是《英雄儿女》与《闪闪的红星》。高中毕业时,他的这张文凭在当时的村里还很值钱,算“高知”人群,可供挑选的工作机会很多。可凭着多年积攒下来对电影的热爱,谢萍果坚持要做电影放映员。“我还是通过考试选拔出来的,要考写毛笔字与绘画,当时得制作宣传海报嘛。”直到现在说起来,他仍然语带骄傲。

谢萍果18岁刚参加工作时,电影放映还是胶片机时代,放映员的工作也还是传帮带模式,老师傅亲自发放资料,手把手教他使用机器。那时农村还未通电,每次下乡放电影都得自带发电机、放映机,再加上每晚两套电影的胶片,全套放映设备一百多斤,都是靠谢萍果一个人肩扛手提带下乡。

如此辛苦,工资也仅有18元,但他觉得值得,在那个村里没有手机网络等一切现代娱乐设施的上世纪70年代,电影是村里唯一的娱乐活动。每次谢萍果下乡放映,都会有2000多人围在一起观看,“大家都爱看电影,这是村里人的精神食粮”。

电影改变了他的一生

电影完全改变了谢萍果的一生。因为电影,他结识了在隔壁电影队的妻子,组成了家庭。也因为电影,90年代他开始和身边的很多下海经商的同事、朋友分道扬镳。“那时没有电影队了,大家都改行了,家里人也劝我不要再放电影,可我舍不得。”

舍不得父老乡亲,这个说起来简单到朴实的理由,成为支撑谢萍果41年工作的主心骨。上世纪70年代放映设备靠手提肩扛,80年代变做自行车后座驼着,90年代有了摩托车,21世纪,谢萍果终于有了能装这些设备的三轮车。

交通工具更迭的背后,是谢萍果平均单次出行十几里山路的辛苦。他去过最远的山村,离自家有三十多里,单程就要至少一个多钟头。按照每次7点钟开始放电影,每晚两场的放映频率,基本次次都要凌晨收场。如果遇到农忙时节,电影开场时间还要迁就干活儿的老乡,往后一拖再拖。

可如此辛苦,谢萍果的收入一直都不高。90年代电影队因时代的发展,面临解散。困境之下,谢萍果选择自己去电影公司花钱租片,承包电影放映。那时租片一场需付20元,而单次放映收费就在30元左右,抛开交通费,一晚上谢萍果最多也就只能挣上10元左右的钱。

可就这样,顶着家里的压力,谢萍果还硬是为了设备升级卖掉了家里一头300多斤的猪。“除此之外,1993年我还从小舅子那儿借了4000元,去地质大队、学校、农场买了二手35毫米的手提放映机,和3台16毫米的放映机。”这些钱,靠着自家种地种西瓜,谢萍果和妻子还了好几年。

谢萍果说,妻子初时也不理解,但终归“是个讲道理的人”,于是给她做工作,“大家很信任我,我也跟他们有感情。工资这么低,如果我再不放,就真的没有人放了”。在谢萍果看来,他有义务保留电影观众,这既因为他热爱工作本身,更是因为“电影这么好的艺术,不能没有观众”。

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使得乡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对于90年代的谢萍果来说,却明显感受到了生存的压力。有线电视在村里的普及,对露天电影放映行业造成了巨大冲击,慢慢的,观众开始减少。但好在港台娱乐片的风靡,还是帮助谢萍果一定程度上留住了观众,“喜剧片、枪战片,老乡们还是很喜欢的”。

谢萍果至今记得自己从业生涯的第一次放映——《51号兵站》,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地下党运军需物资支援苏中根据地的故事。这部片子好像奠定了谢萍果的看片、放片趋势,在他多年的放映工作中,不论是老乡们还是他自己,最喜欢的都还是抗日题材的影片。“《地道战》、《地雷战》,还有《铁道飞虎》和《中国大阅兵》一类的片子,农村的老表都非常喜欢看。都有爱国热情嘛,加上打斗场面热闹,大家都很喜欢。”

41年露天放映 他是水边镇最文艺的电影老年

谢萍果给大家放电影。受访者供图

当年《少林寺》风靡全国的时候,江西农村里也同样刮起了追看之风。谢萍果在电影公司租了片子后,经常要一晚上赶去两个不同村庄放映此片,再加上观众反响热烈,《少林寺》经常得连续播放“霸屏”。“这也是我看过最多次的电影,40遍都不止。”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港台影片进入内地后,枪战片也成为乡亲们最喜欢的电影类目之一。“《英雄本色》和《喋血双雄》当时太火了,我就特别喜欢吴宇森的片子,情节紧凑场面也浪漫。”

选片是一门大学问,如何保证自己租的片子老乡们喜欢?谢萍果得时刻观察大家的喜好,除了类型电影之外,很多导演与演员也是“自带流量”。“张国荣、周润发、林青霞,这些人我只要看到名字就会直接租片,知道电影肯定不会差。”而说起自己喜欢的导演,谢萍果直接说出了徐克的名字,“他的武侠片都有才华,不仅剧情抓人连配乐都特别好”。

退休后想开一家电影博物馆

2005年是谢萍果工作的转折点,江西省推行农村电影公益放映,由省财政厅为此买单。谢萍果从此开始了公益放映生涯,身价也因此涨到了60元放映一场,但由于开支很大,一年下来也挣不够两万。今年59岁的谢萍果,明年即将面临退休,但他其实还想再接着干。“只要峡江县电影公司允许的话,我还要继续放下去。这个岗位没有人接班不行,农村还需要电影,农民也需要电影。”

在谢萍果40多年工作的乡村里,露天电影成为了村民们集体的记忆烙印。很多孩童时期结伴观影的孩子们,如今也早已成为孩子们的父母亲。谢萍果如今下乡时,也会经常碰见不少人到中年的乡亲们,跟他热情地问好,“他们有的还专门要跟我合影,说是看我放的电影长大的。”

虽然网络在乡村已经普及,但是“好的节目还是有人看的”,“尤其春节时,外出打工的乡亲们一回来,贺岁片放映场就更加热闹,放的很多流行电影大家都喜欢。”嬉笑寒暄间,电影也成为乡村生活的一部分,变成大家社交的主场。

谢萍果对电影的热爱,也传染给了自己的家人。如今不仅小孙子爱缠着他放映电影,小儿子为了支持老爸的事业爱好,也是为了让谢萍果每次进村放电影少带点设备,在网上买了一台智能投影仪提前送给父亲,作为他60虚岁的生日礼物。如今,谢萍果没事的时候就会向儿子请教怎么联网,怎么找最新的片源。“我很喜欢这个机器,好方便。下乡时也带去过,乡亲们都感兴趣。现在城市里有的片子村里立刻就能看见,真好。”

41年露天放映 他是水边镇最文艺的电影老年

等着看电影的乡亲们。受访者供图

因为国家关于农村放映员的补贴政策,谢萍果估算自己退休后按照工龄,每个月可以拿到600元不到的补贴。而这个数目,“在水边镇生活远远不够,县里高的都有四五千了”。谢萍果有时也会想,当年如果下海经商,现在“肯定也挣了点儿了”,但他扪心自问,真不后悔。反而觉得能一辈子干自己喜欢的事儿,给别人带来快乐,“很幸运”。

如果真的退休了,谢萍果有两个打算:一是做点小生意补贴家用;二是个“大”愿望,他想开家电影博物馆,把自己这些年经手的设备,80年代自掏腰包为大家订阅的《影视技术》、《大众电影》展览出来。“80年代一个月单本杂志订阅好几十块钱,为了大家能了解电影信息,我免费拿给大家看。”

可博物馆没那么好开,谢萍果现在住在位于石阳街72号的“水边公社电影院”,这是间老电影院,2000年废弃后,谢萍果搬进去当成了家。现在他希望把没人住的楼下,改成博物馆。“我知道这个愿望挺大,房屋改造的钱也需要很多,我虽然能力不足,但还是希望有机会能真做成个博物馆,用物件存留住这些年的乡村电影记忆。”

新京报记者曹雁南编辑张树婧

校对柳宝庆

四川省住建厅原巡视员王卫南被开除党籍 150元买来假病历,拿到众筹平台“骗捐”上百万……公众爱心如何不被挥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