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专访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 40家新经济公司集资额已占半壁江山新股发行将争取做到T+1
特约撰稿朱丽娜香港报道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内聚集了一大批科技创新企业,亟待资本市场的助力。去年4月底,港交所推出了25年来最重大的一次上市改革,首次向同股不同权及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敞开了大门。
短短一年间,港交所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截至今年4月底,已有40家新经济公司在港上市,包括9家生物科技公司(包括7家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和2家不同投票权架构公司,融资额累计约1504亿港元,占同期香港集资金额的比例超过50%。
据国际著名创投调研机构CBInsights 2019年公布的数据,大湾区内广东省9市独角兽企业数量在过去五年里从2家增加至16家,约占全国独角兽企业的六分之一。独角兽企业总估值由120亿美元飙升到467.6亿美元,增幅达289.7%。其中总部位于深圳的独角兽企业数量由1家增长至8家,估值由100亿美元增长至257.5亿美元,增幅达157.5%。
然而,在这场IPO盛宴背后,在港上市的新经济公司却频频遭遇“破发”,甚至小米集团、美团点评这些超级“明星股”也在破发之列。公开数据显示,截至4月26日,去年年内208家在港上市的公司中,迄今仍有123家公司收盘价跌破首发日价格,破发率高达59.13%。其中,有两家公司破发后相比招股价暴跌70%以上,有38家公司股价腰斩。
去年12月,李小加在网志中坦言,香港新股发行制度的某些安排赋予了发行者(即上市公司)比较强势的话语权。其中,香港新股发行T+5(新股定价日与上市日相隔5个交易日)的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股定价针对市场变化的迅速反应能力。目前在香港进行IPO,确定发行价格和在股票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交易之间通常会相隔大约5天时间。
据悉,港交所上市科已经成立了专门小组检讨新股上市及发行流程,包括重新审视上市前投资、重复申请、基石投资者、新股回拨机制、配售指引及定价机制的灵活化等6个范畴。
“破发核心的问题是定价高,破发与T+5有一定关系,但并非因果关系。我们现在的方向是逻辑肯定要打破,整个业务模式对某些参与者可能会发生变化,最终我们希望能做到T+1。”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在內的记者专访时表示。
破发核心是“定价过高”
《21世纪》:你此前提出针对新股破发,希望改革现有的上市机制包括T+5,目前有哪些进展?
李小加:这两件事是有一定关联,但不是因果关系,也不会因为你改了就一定不破发,也不是说不破发我就不改,本来很多事情就要改的。如果某一个破发被认为与IPO过程中的时间过长有关,我们早就想做这个事。破发核心的问题是定价高,或者是定价和交易时,投资者对公司的价值发生了变化,因此二级市场买的人只愿意低于发行价来买。市场平稳的情况下,破发一定是因为你定价定高了。破发也不一定是坏事,本来不想买公司的人,现在有机会买了。
这件事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做到大而全,让市场所有人都能够去参与,这意味着要等市场所有可能受影响的人准备就绪以后,包进来。还有一种做法是先做一个大家可以选择加入的,并非强制每个人都加入,提供一个选项。第一种方式是要大而全,等所有人都准备好才能开始,时间比较长。如果要等所有人同意,就得进行咨询。但是如果你只是提供一个新的选项,大家慢慢适应,不愿意的可以继续在老的系统里面做,可能就不需要咨询。我们现在还没决定具体走哪个方向,这是一个维度看,是大的还是小的。
第二个维度是现有逻辑不变,在现有效率不高的地方,进行增效,另一个则是彻底打破逻辑。如果逻辑不打破,弄到T+4已经很费劲了,逻辑打破了就很简单。我们现在的方向是逻辑肯定要打破,整个业务模式对某些参与者可能会发生变化,最终我们希望能做到T+1,逻辑变了,T+0都有可能。
《21世纪》:对于香港金管局、香港证监会近日发布联合通函调查内地在港金融机构的事情,有市场分析认为此次涉及的可能并非仅仅是单纯的保证金交易,而是涉及迂回的配资返回A股甚至洗钱交易,甚至将其与近日A股出现北上资金流出相联系。你怎么看待两地市场在互联互通背景下的监管合作?
李小加:内地市场参与者、媒体在很多时候,容易标签化,按理来说,监管应该是产品中性、参与方中性、事情中性,所有的监管规则应该是常态下执行的规则,而不应该经常因为一个新的事情而特试特例特人特项特事件,这样的监管方法其实造成监管的手老是往市场里伸。最重要的一点是监管的规则是十分清晰的,有负面清单的,不能干的事情清清楚楚的,没说不能干的事情都可以干。
然而,如果监管的理念是不断找出一些坏事,看到坏事赶快禁止,这样的情况下,监管的出发点永远处在干涉,提前找到一些事情来禁掉。两边监管理念有一定差距,经常在一件事情上放在一起看,真的容易产生误导。规则是对于经过历史和市场检验的真的不能干的事,就一开始把它禁掉,因此负面清单永远是短的,正面清单永远是长的,甚至无限的。香港的监管不对钱进行分类,中国的钱,外国的钱都一样,有些人天生带着有色眼镜和标签的思维方式,香港的思路是没有禁止的事情都可以做,市场爱干什么干什么。但如果做完了以后,发现有问题,我们才开始来改。
但是现在由于两个市场比较大,开始融合,因此这边的市场也开始考虑我这边可能没问题,但你可能犯了那边的问题。大家都希望互联互通能够平稳安全地运行,使双方的监管者和市场都对它有信心,因此一旦对方出现有问题,大家也是会在意的。但是如果造成这边市场的扭曲,我们可能也会管。
我们的孖展(margin)或者杠杆融资,国际市场对于杠杆的管理基本一致的,统一都是根据负面清单来管理的。2008年我们这边虽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诸如雷曼债券之类的问题,也需要改一下,因此我们(香港)这边对杠杆的管理是十分有效的,不会因为内地的钱来了,就弄个新的马甲上去。这件事情,我们觉得也有可能是巧合,但也有一两件事情需要看一下。双方监管互助最主要的是信息交换,比如对方希望了解北向资金究竟是哪些机构,只要是正当的,我们都会予以配合。在趋势、比例上的问题,我们双方会有沟通,但是具体到张三李四干什么了,我们肯定按照规则来进行互相披露。一方要有充分的理由,以及基本的证据,才能要求对方披露相关的信息。互联互通做得好,就是因为双方对等的原则。但目前真正对方要求进行披露的仍是个案。
全球第三大科技企业上市地
《21世纪》:目前,香港已经跻身成为全球第三大生物科技企业上市地,此前已陆续有制药、医疗检测、医疗设备公司来港上市,逐渐形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据悉,截至今年4月18日,中华香港生物科技指数年内表现十分抢眼,涨幅高达33.8%,大幅跑赢港股主要大盘基准指数和市场相类似指数。
港交所自从接受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来上市后,目前在申请上市的公司情况如何?
李小加:生物科技一定是香港市场具有战略意义的一个板块。这个板块牵扯到三件大事。第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意味着中国对于大健康、医疗、生物技术有巨大的、持续性的需求。资本能否有效地配置在这个行业越来越重要,前景巨大。第二,全世界生物科学研究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整体新药的开发速度越来越快,海量数据的产生,会使得在大健康行业,中国有可能弯道超车。第三,中国监管当局极具智慧,对新药的改革完全与国际接轨,这是资本市场助力的前提。
你们会看到一批企业,实际上不需要以港交所《上市规则、诠释及指引》第十八A章(无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来,而可以根据第八章(符合一般上市资格的公司)来,但他们明确说如果当时没有第十八A章,他们不一定来。现在开始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大量的美国生物科技的股票,没有交易量,但很多大基金相信某个行业,就会投六七八个相关的公司,这里面一定有一个成功的。大量的机构投资者很多是不交易的,股票是对产品能否获批的一个概率的博弈,换仓都是事件性驱动的。一旦有足够数量的生物科技公司的话,会有大量的聪明钱进来。我们这个市场有散户参与,流动性更好,一些公司在没有出现里程碑式的进展前,可能在国外市场融不到钱,但有可能在我们的市场能融到钱。
《21世纪》:为什么你在接受采访时说阿里巴巴一定会回来?
李小加:哪有出远门的人不回家的。你的投资者、业务在这,客户在这,你的监管在这,阿里巴巴未来的一切,中国是它最重要的决定者、购买者、使用者。回来对你未来有很多的好处,只是说你现在对有些好处需求不一定很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