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世园会植物馆总建筑师王辉:屋顶平台独特设计体现人性化
走在503公顷的世园会核心园区内,是否会想象从“上帝视角”看世园会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园内唯一可以登上顶层的场馆——植物馆可以满足这一期待。植物园顶层设置了植物主题书店、咖啡区、休息区以及观景台,可供游客小憩。
近日,新京报记者对话植物馆总建筑师王辉,王辉表示,植物馆屋顶平台的独特设计体现了展馆的人性化。
植物馆,游客在屋顶花园俯瞰世园会,远处的中国馆和永宁阁尽收眼底。新京报记者侯少卿摄
新京报:植物馆位置相对偏远,有给设计带来影响吗?
王辉:从习惯上来讲,游客来到世园会,一般首选1号门附近的中国馆、国际馆、中华展园、国际展园等地,大都集中在世园会的东侧。植物馆作为园内西侧唯一大型展馆,临近6号门,是大多游客游园之旅的尾声。
因此植物馆特意设计了屋顶平台,作为一天旅程最后的回味,登高望远,尽览妫水河、远眺海坨山,这在本届世园会上是独一无二的。游园结束后正值夕阳西下,游客还可在此处欣赏落日美景。再晚一些,世园会夜场灯光秀开启,植物馆也将展现光合作用的主题灯光秀。
新京报:植物场馆设计如何契合展览主题?
王辉:植物馆所要表达的主题是“植物,不可思议的智慧”,而如何让千万观众对这个抽象的主题产生强烈的好奇,也需要智慧的设计。因此,有别于常见的透明式温室,植物馆外包围了3156根长短不一的金属管,抽象化模拟植物垂直根须,像一张罩在场馆外的面纱,具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效果。
之所以选择根系作为展现形式,是想提醒公众关注鲜为人知的植物根系和土壤。植物根系具有稳固地表土壤等作用,只有土壤环境稳固才能为更多文明的产生提供可能性。
植物馆和其他展馆不同的地方在于,整个展陈工作是和建筑同步进行设计和策划的。展馆设计寓意定为“升起的地平线”,整个建筑的游览路线就好像把游客从地下植物根须缠绕的环境中一直带到地上,甚至空中,游客在植物馆温室中甚至可以漫步于树梢之上,从几个前所未见的角度观赏、观察、发现植物之美,感受植物的智慧。
场馆顶层休息区设置了帆布遮阳伞,除了遮阳的实际功效,白色的伞面同时象征着白鹭等鸟类落到红树林的景象。
新京报:人性化设计有哪些具体体现?
王辉:五一期间世园会最高日游览量超过12万,植物馆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这一点。“我们把‘升起的地平线’跟排队等候结合了起来。”植物馆入口面向东北侧,即便日晒严重,排队等候者也位于阴凉区一侧。
同时,我们也应用了软件进行计算和模拟,“根须”在建筑的南、西、北面是单层的,而在排队的东侧形成了一个三维的趣味空间,供游客拍照打卡。排队区域还设置了大LED屏幕,播放展馆介绍等短视频,帮助游客度过难熬的排队时光。
为了防止观众产生审美疲劳,整个设计团队也花费了很多心思。一层植物展区通过盘旋通道把视角从地面带到空中,通过小型展区进入到顶层植物主题书店,希望通过展示丰富多彩的植物书籍,吸引全民对植物的热爱,激发大家对植物世界的好奇。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了一个环境舒适的休息区。
新京报:展览主要以热带植物为主,展馆有什么针对性设计吗?
王辉:为了最大化地使植物温室呈现出自然环境的状态,我们使用与“水立方”同样材质的ETFE膜,形成一个椭圆形的透明充气大跨度穹顶,为温室内的植物带来了柔和而充足的阳光。此外,展馆顶层可开合设计与展馆墙壁可打开的一扇扇窗户形成良好的自然通风。
在温室设计过程中同样也利用了很多先进的涉及到光照、气温、空气流通等方面的软件模拟技术,最大化地使植物温室在满足植物生存需求的前提下,更绿色、更节能、更可持续。
新京报记者马瑾倩协作记者侯少卿
编辑吕银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