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艺节 不只是百余台戏:遍布上海的文化空间,如何更加“活”起来?

日期:05-03
文化空间场馆

原标题:十二艺节|不只是百余台戏:遍布上海的文化空间,如何更加“活”起来?

摘要:上海不缺场馆,但从静态的、有特定运行时间的“场馆”,到动态的、开放的、全方位嵌入公共生活的“空间”,还有不短的一段路,在经营、管理、业态扩充、产业培育等等方面都有潜力可挖。

十二艺节  不只是百余台戏:遍布上海的文化空间,如何更加“活”起来?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本月即将开幕,届时的上海,将云集全国各地名家名团,新戏新作轮番上演。戏多节目多,当然热闹非凡,但对这座志在体现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而言,办一次艺术节的意义,还不止于此。

短时间内密集登台的百余场演出,背后是密布全城的演艺空间,演艺空间的密度,是文化大都市的硬条件。但密度之外,空间还需要热度,还要有活跃度,这就有赖于一个成熟运作的文化市场,和基数庞大的文化人口。这些是文化大都市的软实力。

有“容器”,有作品,有活动,有人气,有持续不断、辐射至全国乃至全球的文化交流,城市的文化气息才能真正“活”起来,并且绵延下去。

如同曾经举办的各类文化艺术节庆一样,“十二艺节”之于上海,不只是一次简单的展会,而是一个特别的文化交流的“场”。成功地演一台戏,还只是第一步,更有看头的是一台戏如何反哺一群人,又如何撑起一片文化天空。

先前传出的消息是,艺术节所有演出坚持公益票价,在最高380元封顶的演出票中,中低价位票占比60%;来沪的演艺团体,还将在公园、社区等公共空间内展演。对普通人来说,“剧场”的概念显然延展了,文化很大程度上不再是一个需要跨过特殊门槛才能接触的物件——它就是日常的、身边的。“文化生活”,本意也是如此。

而对这座城市里的众多硬件载体来说,怎么借这个节庆的机会,寻求更大程度的开放、连接、活用,从而释放更大的影响力,也是需要精心谋篇的大文章。

上海不缺场馆,但从静态的、有特定运行时间的“场馆”,到动态的、开放的、全方位嵌入公共生活的“空间”,还有不短的一段路,在经营、管理、业态扩充、产业培育等等方面都有潜力可挖。

去年冠名的“演艺大世界”,就是一块很好的试验田——“世界”本身是无比丰富的。现在,单体的“珍珠”已经不少,关键在于,怎么把它们“串珠成链”,进而放射出成倍的光芒?

栏目主编:朱珉迕文字编辑:朱珉迕题图来源:视觉中国图片编辑:曹立媛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五一”假期·在岗位上:用脚步丈量大地的高原测绘员 市民起早儿坐S2线逛世园 五一期间将延长末班车时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