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的漫长谈判 796件文物从意大利回家

日期:04-30
文物追讨荷兰

原标题:12年的漫长谈判,796件文物从意大利回家

来源:东方网·纵相新闻

撰稿|记者林怡龄

4月10日,在经历7小时的漫长旅程后,一架载着796件文物的飞机降落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历经12年的漫长谈判之路,这批中国文物艺术品,终于从异国他乡回归故土,成为近20年来最大规模的中国文物艺术品返回。这批文物中的一部分,几乎没“倒时差”,就已经进入博物馆展厅,静候观众。

4月24日,这批横跨五千年的文物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

事实上,这批返还的文物可以算得上“幸运”。相比流失海外的文物,中国追索回来的文物只是凤毛麟角。

意大利向中国返还的796件中国流失文物的部分艺术品。(东方IC/图)

意大利向中国返还的796件中国流失文物的部分艺术品。(东方IC/图)

1

12年谈判,796件文物,8100公里

2007年的一天,意大利蒙扎地区保护文化遗产宪兵队在日常例行巡查中,于当地一个文物市场,意外发现了大量疑似非法流入的中国文物艺术品。

在该宪兵队的盘问下,文物持有者遮遮掩掩,迟迟没有给出任何合法的来源。随后宪兵队暂扣下了这批文物,并通知了中国驻意大利使领馆。

一场漫长的诉讼由此开始了。

一方面,意大利根据国内的司法程序,认为这批文物背后可能存在刑事犯罪,以意大利执法机关的名义提起了相关诉讼。

另一方面,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从国家文物局官网获悉,得知消息后的中国文物局,立即与意大利文化遗产主管部门对接开展流失文物追索工作,开展鉴定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教授霍政欣告诉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经过双方调查,这批文物没有合法的中国出境记录,并且经中国文物专家鉴定得出这批文物正是源于中国。由此,中国正式启动了追索文物的程序。

目前,中意双方可依据的海外流失文物追索公约并不少。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保护文物和促进流失文物返还,国际社会陆续制定了一些国际公约,主要包括《关于发生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的公约》(简称“1954年海牙公约”)及其议定书、《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简称“1970年公约”)与1995年《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简称“1995年公约”)等。意大利和中国均为“1970年公约”和“1995年公约”的缔约国。

尽管有法可依,但追索之路仍旧艰辛。

霍政欣透露,由于此批文物经调查是从中国走私流失到海外,因此并不适用于对馆藏文物才有效用的“1970年公约”,国际公约中只有“1995年公约”适用。但他指出,真正发挥作用的还是2006年中意双方签订的《中意关于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物的协定》。

2014年,意大利米兰法院在做出了有利于中方的判决。很快,由于持有人上诉,文物返还程序不得不被中止,判决未能执行。对此霍政欣解释道:

“这反映的是文物追索的另一难题,即追索往往受制于文物流入国的国内司法制度和法律制度。”

2015年,福建三明大田县吴山乡阳春村村民向荷兰藏家范奥维利姆追讨章公祖师肉身坐佛像,便是一个典型案例。

福建村民跨国追讨章公祖师像败诉。(东方IC/图)

福建村民跨国追讨章公祖师像败诉。(东方IC/图)

在这场追讨中,阳春村村民经历了漫长的追讨、诉讼,听证等环节。要打赢这场官司,村民们需要克服的就包括诉讼主体资格、善意取得、取得时效等重重法律障碍。

最后荷兰法院基于其国内法,认为村委会不是荷兰《民事诉讼法典》里定义的自然人或法人,没有诉讼资格,对此案不予受理。至今,该文物尚未回国。

在意大利米兰法院作出的判决未能执行后,追索796件文物的案件随后由刑事审判转入民事审判程序。中国国家文物局根据意方司法审判程序的变化,继续配合意大利司法部门开展诉讼活动。

“这个案子不仅有一审二审,同时还有刑事转民事,司法程序较为漫长。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法律上难以突破的障碍,如善意取得制度。而司法程序上,对于证明该文物归属问题的相关证据要求又很高。”霍政欣说到。

将近五年后,这一长达12年的诉讼才宣告完结。2018年11月,米兰法院终于做出将796件文物艺术品返还中国的最终判决。

“从时间上来说,虽然跨度时间也很长,但是这次追索相对顺利。”霍政欣分析,“文物返还从来都不能被割裂来看。近年来,意大利国家层面有着对华建立友好关系的强烈意愿,推动了底下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这也是整体外交的考量。”

2019年3月,中国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与意大利文化遗产和活动部部长阿尔贝托•博尼索利签署796件文物艺术品返还证书。

4月10日,这批流失海外多年的796件中国文物艺术品终于跨越8100公里,回到了故土。

796件文物艺术品返还证书。(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图)

796件文物艺术品返还证书。(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图)

2

追索流失文物困难重重

《文汇报》2018年的报道称,据统计,近年来我国通过外交斡旋、协商谈判、执法合作、司法诉讼等方式促成了30多批次近4000件套流失文物回归祖国。但事实上,相较于流失海外的文物,中国追索回来的文物可谓凤毛麟角。

中国文物网援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的数据称,目前中国仍有超过1000万件文物流落在海外,大约有164万件分散在全球47家博物馆,而被民间收藏的中国文物是馆藏数量的10倍之多。

要将这些文物全都追索回来,实属不易。

意大利返还的马家窑文化陶罐是马家窑文化的精品之作。(新京报/图)

意大利返还的马家窑文化陶罐是马家窑文化的精品之作。(新京报/图)

当前,文物追索的机制已经多元化,捐赠、购买、协商与谈判都是常见方式。但霍政欣认为,主要方式还是以国家为主导的国际执法合作及双边执法合作,效率最高。但也不排除在一些情况下通过司法诉讼的途径。

事实上,国际公约在文物追索问题上也并非完全可靠,其实际效用经常大打折扣。由于各个国家加入条约时间的不同,受国际公约无溯及力的影响,公约生效前被盗或非法出口的文物并不能被追索。

这就意味着1970年之前流失的文物,都无法依据现行条约进行返还。

此外,“中国文物大部分流失海外的均为地下文物,并不属于馆藏文物,即便存在更有利于追索此类文物的‘1995年公约’,但该条约也不完美。”霍政欣说到,“截至目前,只有40多个国家加入该公约,但几乎清一色为文物流失国。”

意大利返还的唐代彩绘骆驼。(东方IC/图)

意大利返还的唐代彩绘骆驼。(东方IC/图)

不过,霍政欣表示需要辩证看待国际公约的实际效用。他指出,正是在“1970年公约”精神的影响下,中意才签署了更加具体详细的双边协定,推动了这次796件文物的返还。

而一般而言,通过司法途径追索流失文物,需要文物流失国或其机构和公民在文物现所在地国的国内法院提起诉讼,而这也意味着诉讼必须受文物市场国国内法支配,障碍颇多。

因此,在传统多边国际公约的惯例之外,中国正通过更加具体方便的双边协定模式,来弥补国际公约的缺陷,促进流失文物返回。

截至2019年1月,我国已与21个国家签署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物的双边协定或谅解备忘录。

2月28日,美国将361件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移交给中国政府。此前,中美双方于2009年签订双边协定,2014年再度续签。据统计,中美双边协议执行以来,通过海关归还中国的文物达五万件。而此次意大利返还中国796件文物,更是这20年来的规模之最。

近些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物市场的繁荣,中国在传统的文物流失国形象上,又多了一重身份——文物市场流入国。而这重身份,一定程度上也改善了中国文物流失的艰难处境。

2019年1月29日,归国文物西周青铜器“虎蓥”在国家博物馆公开展出。(东方IC/图)

2019年1月29日,归国文物西周青铜器“虎蓥”在国家博物馆公开展出。(东方IC/图)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2014年,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文化财产贸易国,其贸易量占据全球文化财产贸易总量的30%,美国占29%。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文物在国内市场上的价格开始逐渐高于国际价格。出于商业利益的考量,不少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正通过文物拍卖等商业手段回流。

《中国美术报》2017年的数据显示,在目前的中国内地拍卖市场,海外回流文物已超过30%,利润也占到50%。而在这些回流的艺术品中,虽不乏珍贵的文物精品,但更多却是高溢价的平庸藏品和大量赝品。

不过这种模式引发了霍政欣的担忧。在他看来,虽然这种模式可以让文物回归到中国,但存在着两点隐患:

一是对于非法出口的文物,如果中国当事方或者国有企业进行拍卖收回文物,会给外界一种默认此类行为的不良印象;

二是会助长国内的文物犯罪,可能出现文物流失到海外进行“洗白”再回来。

3

追宝奇兵,文物警察制度引关注

而与此同时,越来越多其他国家的文物通过各种渠道流失到中国,也在考验中国的能力。

霍政欣透露,2018年,国家文物局建立了外国被盗文物数据库。一旦发现其他国家的文物流失至中国,会进行行政执法合作,通过行政渠道或者外交渠道返还文物。

“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才刚刚开始。”他说到,“目前,尚未出现外国当事国或者当事方在中国法院起诉要求返还文物的案例,但是不排除今后会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在文物追索问题上,这次与中国密切配合的意大利,一直走在世界前沿。

2004年,意大利文物宪兵依法建立了被盗文物数据库,称为“里奥纳多•达•芬奇数据库”。截至2007年年底,该数据库已存储被盗文物信息109379件,文物影像资料28.3万件,有基本描述的文物254万件。出勤警员可通过掌上机联机数据库,为办案提供支持。

而使用这个数据库的主力军,便是文物追索界赫赫有名的意大利文物宪兵队。

享有“露天博物馆”美誉的意大利,一直饱受文物流失的困扰。1969年,意大利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支特别为打击盗窃、走私文物而设的特殊警察部队,全称“保护文化遗产宪兵司令部和指挥中心”(下文简称文物宪兵队)。

该队设有11个行动支队,办公地点均设在当地重要的文化遗产地。目前,文物宪兵队约有三百余名宪兵,他们既是职业警察,也是受过艺术史和文物鉴定培训的专业人才。

尽管规模不大,但文物宪兵队的士兵军衔普遍较高,在执法时,他们有权协调指挥其他部门的警察统一行动,可以与意大利13万人的宪兵部队配合工作,也可以调用直升机宪兵、海上宪兵和骑警宪兵等进行侦查监控等工作。

文物宪兵队和消防队员整理文物。(法新社/图)

文物宪兵队和消防队员整理文物。(法新社/图)

仅2014年一年,文物宪兵队就对意大利境内20个地区的仓库和考古发掘现场展开了6000余次突袭行动,共追回137000件被盗、走私或假冒的文物艺术品。而文物宪兵队也逐渐扩展到去国外保护濒危的文化遗址。战火中的伊拉克及叙利亚,都有这支“蓝色头盔”部队的身影。

意大利文物宪兵队的骁勇战绩,也引发了国内对于文物警察制度的探讨。

霍政欣透露,中国和意大利在文物问题上有着相似的身份。国内也有探讨中国是否应该去建一个类似的文物执法部队。虽然他也指出,基于国情的不同,短期内成立并不可能。但从长远来看,建立一个综合执法力量和文物保护力量的一个专业执法队伍,应该是一个最理想的方式。

责任编辑:王亚南

首都机场:多国入境手续实现自助打印 科创板频现“突击入股”,公平底线不该被轻易突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