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蒙娜丽莎有眉毛吗?
三十而立之年,列奥纳多·达·芬奇曾给当时的米兰统治者写过一封著名的求职信,他在信中滔滔不绝地推销自己的工程师专长,直到这信的最后,他才顺便提到了自己也是一位艺术家。
如果我们有机会访问列奥纳多,他应该不满足于只被作为艺术家来纪念。在本条推送中,作者挑选了几幅达·芬奇作品进行解读,除了《蒙娜丽莎》,其他的作品大众知名度并不高。但达·芬奇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具创造性的通才,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是在用艺术语言来展示科学规律的论文。
NO. 1
西方风景画的鼻祖
——《亚诺河谷风景》
1473年夏天,21岁的列奥纳多结束了学徒生涯,暂别佛罗伦萨的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芬奇镇。列奥纳多已知的最早画作《亚诺河谷风景》就诞生于这次返乡之旅。在列奥纳多之前,一幅没有人物形象和象征意义的纯粹风景画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他画的这幅亚诺河谷极有可能是欧洲艺术史上此类风景作品的鼻祖。
这幅钢笔墨水素描现藏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乌菲齐美术馆,它描绘了亚诺河谷和蒙特卢波城堡的景色,其技法也超越了同时代的作品。
首先,它对地质地貌的写实性让人震惊:陡峭的岩石上层层叠叠的痕迹准确地体现了裸露在地表的岩石被河水侵蚀的样子。
其次,近处景物因为线性透视的关系显得更加清晰,而远处的地平线则因为大气层而变得模糊。后来这一光学现象被他称为“空气透视”。
更引人注意的是,他作为年轻艺术家对运动的描摹能力。他用急促的曲线勾勒出树叶和它们的阴影,让人感觉树叶正在风中摇摆。快速跃动的笔触还让流水下落到池中的瞬间动感十足。最终,他观察运动的超群技艺跃然纸上。
有研究者认为,这幅作品体现出列奥纳多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也有人认为这是在勾勒当地的地形地貌,是为了之后的水利工程服务。在列奥纳多后来的人生当中,如何有效利用亚诺河河水的水力以及出于军事目的让亚诺河改道都是深深吸引他的课题。后来,他不仅成为了一名水利工程师,他对水流的研究还激发了对空气动力学的洞见。
NO. 2
时空穿越之谜
——《荒野中的圣杰罗姆》
列奥纳多有几幅著名的未完成作品,《荒野中的圣杰罗姆》是其中之一。画中的主人公圣杰罗姆是公元4世纪的学者,他把《圣经》翻译成了拉丁文。该作品画的是他隐居在沙漠中的一个场景。他的右臂扭转伸展,手里拿着将要砸向胸口的石块,这是他为了忏悔而自我惩罚。在他的脚边有一头狮子,他曾帮这头狮子拔除爪子上的刺,后来狮子就成了他的伙伴。背景中充满了列奥纳多标志性的构思:裸露的岩石和雾蒙蒙的风景,在后来的《蒙娜丽莎》和《岩间圣母》等作品中均能看到这些特征。
列奥纳多在绘画上的创新之一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把握和传达,他继承和发扬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阿尔贝蒂的训示,即应由内而外构思人物。列奥纳多写道,“画家要想善于设计人体的姿势和手势,有必要了解肌腱、骨骼和肌肉的解剖学”。这一点在圣杰罗姆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他扭曲的身体和痛苦的跪姿传达出内心的宗教热忱。但是,这幅手稿有一处令人疑惑不解的解剖学细节。
列奥纳多大约在1480年开始绘制这幅作品,但是在早期的解剖学手稿和作品草图中,列奥纳多都把胸锁乳突肌画错了,本来应该是两块从锁骨上行到颈部外侧的肌肉,结果他画成了一块肌肉。直到1510年,他的解剖学手稿中胸锁乳突肌才变成了两块。可是圣杰罗姆颈部的胸锁乳突肌居然是正确的,30年前的作品中怎么会出现30年后才发现的解剖细节?
胸锁乳突肌
连接耳后乳突(耳后一个乳头状突起)和胸骨、锁骨的一块肌肉,它的功能是将头转向对侧,在头部不动时帮助维持头部稳定。
温莎城堡的策展人马丁·克莱顿认为这幅作品是分两个阶段绘制的,第一阶段是在1480年左右,第二阶段是在他1510年的解剖学研究之后。红外线分析的结果也支持克莱顿的理论,原来的底稿上没有那两块颈部肌肉,而且它们的绘制技法也和画面的其他部分不同。解开这个谜团有助于“洗白”列奥纳多著名的拖延症,他总在想方设法让那些画作变得更加完美,所以他才一直把它们带在身边,不断完善,迟迟无法交付。因为他知道自己总可以再学到一些新东西,掌握一些新技巧,或者被新的灵感击中,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NO. 3
1502年的卫星鸟瞰图
——《伊莫拉地图》
虽然列奥纳多有一颗温柔而敏感的心,但他一直被强权政治人物所吸引。列奥纳多的米兰赞助人卢多维科·斯福尔扎以冷酷无情著称,而列奥纳多的下一任赞助人切萨雷·波吉亚有过之而无不及,是一位嗜血暴君。列奥纳多深得波吉亚赏识,他让列奥纳多的军事工程师梦想成真。不过,列奥纳多最主要军事贡献不是他曾自鸣得意的武器设计,而是一幅地图。
随着1502年秋天的临近,波吉亚将他的宫廷迁到了城防严密的伊莫拉,列奥纳多绘制了要塞的结构图。城墙周围的护城河是淡淡的蓝色,城墙是银白色,房顶是砖红色。这幅要塞地图不仅优美,还具有创新的风格和军事实用性。要知道,文艺复兴时期的地图远非精确,其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稀奇古怪的形象,比如龙或神话人物,而且大部分都是充满艺术感的实景图。它们多采用斜上方视角(类似于站在高塔或小山上瞭望),图中的建筑物大小充满随意性。列奥纳多所绘地图的视角是从正上方鸟瞰,这已不同于当时的大多数地图。
不仅如此,列奥纳多力图通过这种视角准确记录地图中建筑与位置的比例关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发展出了新的测量方法,制作了新的测距仪——磁力罗盘。列奥纳多还采用了一个罗盘式的图示方法,用细腻的线条画出了八条主要的方向线。现在,如果你将谷歌卫星地图所呈现的伊莫拉城与500多年前列奥纳多手绘的作品进行对比,你一定会被它的精确程度所震惊。除了地图,他还革新了传统的解剖图和机械图,在提供精准信息的同时让它们变成了光与影的艺术杰作。
NO. 4
史上最贵的艺术品
——《救世主》
2017年11月15日,佳士得拍卖了一幅名为《救世主》的绘画作品,它最终以4.5亿美元(包括手续费)售出,创下单一艺术品的最高拍卖价纪录。1958年,当它作为某位收藏者的遗产被拍卖时,成交价还不到一百美元。这幅名为《救世主》作品创作时间可以追溯到1500年,一度失踪了几百年,它被发现时已经被后人涂上过多层油彩,画面残破,而且一直被认为是列奥纳多作品的摹本。2005年,这幅画再次被转卖,买家认为这幅画不仅仅是摹本。后来这幅画经历了长达六年的鉴定和清理修复。2007年协助修复作品的一位工作人员仍记得清除表层油彩后发现是列奥纳多真迹时的兴奋之情,她说:“我的手不断地颤抖,我回家后以为自己疯了。”
画面中身穿青金色长袍的耶稣左手托着一颗水晶球,右手举起作出赐福的手势。这一主题在16世纪初很流行,但是列奥纳多的版本充满了他一贯的风格:画中人物在让人感到安宁的同时又令人不安,他有神秘的凝视、难以捉摸的微笑、瀑布般的卷发和朦胧的柔美。这幅作品让很多人联想到那幅著名的《蒙娜丽莎》,所以有人干脆称其为男版的《蒙娜丽莎》。
耶稣的右手呼之欲出,因为当时列奥纳多正在研究眼睛聚焦的光学原理,他知道可以通过让前景中的物体更加清晰,来制造立体的景深错觉。基督右手的两根手指离我们最近,所以轮廓也更加明晰。列奥纳多一直对手势非常着迷,手势是意大利人日常表达的一部分,列奥纳多曾在笔记本上绘制过各种各样的手势,《最后的晚餐》中每个人的手势都与他们的内心情感紧密呼应。
不过,这幅画中也有一个令人费解的反常之处,问题出在耶稣左手托着的水晶球上。列奥纳多遵照光学变化画出了被水晶球压着的手掌,却没有画出透过水晶球看到耶稣和衣褶时会发生的光学畸变。按照光学原理,透过水晶球看到物像会发生放大、反转和颠倒,只要这些物体没有直接和水晶球接触。
列奥纳多为什么会这么做呢?沃尔特·艾萨克森在他的新作《列奥纳多·达·芬奇传》中给出了两种解释:其一,画出光学畸变会分散观看者的注意力,同时破坏整体美感;其二,也许列奥纳多在试图为耶稣和他的水晶球赋予某种神奇的魔力。
《救世主》原定在2018年9月于阿联酋阿布扎比卢浮宫展出,但最终展览计划被取消,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幅作品目前下落不明,再次处于“失踪”状态。
NO. 5
地球上最著名的微笑
——《蒙娜丽莎》
在解密《蒙娜丽莎》的微笑前,我们不妨先八卦一下蒙娜丽莎到底有没有眉毛?
1625年对此画的一段记述中指出,“这位女士在其他方面都很美,就是几乎没有眉毛”。蒙娜丽莎的眉毛问题曾引起广泛讨论。2007年,法国艺术品技术分析专家帕斯卡·科特通过高分辨率扫描发现了一根眉毛的痕迹,至少说明列奥纳多曾为蒙娜丽莎绘制过眉毛。眉毛消失的可能性之一是,列奥纳多在油性基底上绘制的眉毛,因为耗时太久,基底已经干燥了。这就意味着在后来清理这幅画的时候眉毛很容易被擦掉。
列奥纳多创作耗时与他对细节的执着有关。蒙娜丽莎胸前的紧身衣上有绣花图案,在环环相扣的金环花边下,连缀着十字架形的绳结图案,绳结之间隔着两个由绳绕成的六边形。但是在领口的中间位置,这个模式稍稍被打破了,似乎变成了三个六边形连成一排。
借助高分辨率图像技术,一切才水落石出,列奥纳多并没有弄错;相反,他在非常精细地描画一个衣褶(这意味着一个十字架形和一个六边形绳结图案被衣褶遮盖),位置就在乳沟正下方的紧身衣上。红外图像还显示出,虽然蒙娜丽莎的部分紧身衣被外层衣物所遮挡,但是即使在这些地方,列奥纳多依然在紧身衣上绘制了那些绣花图案,这样,即便我们看不见,也能隐约地感觉到它们的存在。
这种对细节令人发指的追求有助于我们揭开蒙娜丽莎的微笑之谜。她的微笑有一个神秘之处,就是捉摸不定。
原来,蒙娜丽莎嘴角那些非常细微的线条并没有那么上翘,如果你直视嘴唇,看起来她似乎没有在微笑;但是如果你将视线移开,用余光看到她的嘴,嘴角的微小线条也将变得不那么清晰,此时阴影和嘴角柔和的晕涂效果使她看起来嘴角上翘,像在微笑一样。从他的光学研究中,列奥纳多认识到光线并非汇聚在眼内的一点,而是照射在整个视网膜区域。直视物体的时候,它看上去更清晰;在侧面看的时候,从眼角瞥见的物体有些模糊,光影比线条影响更大。所以,对于这样的微笑,你越不刻意搜寻,它反而越发明显。
除了迷人的微笑,《蒙娜丽莎》的背景也值得我们关注,远处的山石地貌通过蜿蜒的水流与前景中的人物联结在一起。这一主题曾反复出现在列奥纳多的多幅作品中:地球不仅是人物的背景,还汇入了她们的身体。这完美体现了列奥纳多所信奉的哲学观:地球宏观世界与人体微观世界不仅彼此联系而且可以进行类比。这也是列奥纳多毕生好奇的主题。
(本文部分内容引自沃尔特·艾萨克森《列奥纳多·达·芬奇传》)
作者:汪冰
编辑:徐悦东校对: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