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生态旅游“大文章”文旅融合绽光彩——广西边关风情旅游带建设纵览
新华社南宁4月25日电题:生态旅游“大文章”文旅融合绽光彩——广西边关风情旅游带建设纵览
新华社记者覃星星
从鹅泉的秀美山水到德天跨国大瀑布的磅礴气势,从左江花山岩画的“无字天书”到千年雄关友谊关见证历史沧桑,四月的广西,如画风景引人醉。近年来,广西在边境地区狠抓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和旅游品牌创建,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如今,一条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中越边关风情旅游带“走出深闺”,吸引无数游人前来探秘。
边关“山水画廊”醉游人
走过山脚下的莲花步道,一汪清泉出现在眼前,清澈湛蓝。边境线上的鹅泉,静谧的田园风光让人流连忘返。“2016年底开始,鹅泉开发的思路就集中在‘静、净、绿’三个关键字上,对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提高游客游览的舒适度,努力保留原汁原味的自然风光。”靖西市新发展投资集团董事长杨召宇说。
几十公里外,同样位于中越边境的通灵大峡谷汇聚了2300多种植物,峡谷内富含负氧离子。当地始终遵循保护性开发的原则,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景区开发的前置条件。“去年60万人次游客慕名而来。二十年坚守生态保护,绿水青山终见金山银山。”通灵大峡谷景区总经理李洪涛说。
在崇左,当地全力推进“厕所革命”,各县城区、景区之间旅游公路建设加快推进,旅游交通标识体系、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中心等相关配套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
在中越界河归春河上游,德天跨国瀑布气势磅礴,与紧邻的越南板约瀑布相连,形成亚洲最大跨国瀑布。近年来广西在此相继建成了游客集散中心、游客接待中心、观景平台、栈道等服务设施。2018年,德天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为国家级山水名片。
随着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不断完善,广西边关风情旅游带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稳步提升,“山水画廊”吸引八方游客纷至沓来。
数据显示,2018年广西8个边境县(市)共接待游客5327.18万人次,同比增长25.8%,旅游总消费约500亿元,同比增长约30%。
边境“文化+旅游”品牌亮眼
八桂大地上,浓郁的边关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底蕴丰富。对此,广西推动文化和旅游在资源、产业、市场等领域深度融合,并以文化创意为依托,推动更多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满足人民群众高质量的休闲需求。
靖西市新靖镇的旧州街山水如画,壮族民俗风情浓郁。当地制作的传统工艺品——绣球闻名全国、畅销海外,被誉为“中国绣球之乡”。在古朴的街道上,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居民坐在门口制作绣球。76岁的黄肖琴告诉记者,本地出产的绣球是热销的旅游纪念品,使用堆绣工艺做的绣球更是“抢手货”,并已出口到美国、挪威、泰国等地。
作为南疆国门城市,凭祥的边关文化浓厚,以“中国-东盟”“中越边关”等为标识的广告招牌随处可见。“‘边关游’‘跨境游’近年来非常火爆。许多游客去大连城景区感受边关军事遗迹,到红木文博城品读红木文化韵味。”凭祥市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覃文吉说。
左江两岸群峰争奇,碧水蜿蜒。位于河流转弯处陡峭崖壁上的左江花山岩画惹人注目。作为壮民族历史文化的瑰宝,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2016年7月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花山岩画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历经千年风雨冲刷而不褪色。神秘的花山文化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探秘,游客数量已从2016年不足10万人次猛增至去年的50万人次。”宁明县政协主席姚广华说。
在边境线上,分布着龙州起义纪念馆、红八军军部旧址、胡志明展馆、凭祥友谊关等一批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在龙州起义纪念馆,相关部门对馆内陈列展览进行了提升改造,运用珍贵历史图片、雕塑、场景复原等手段让观众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旅游扶贫”红利共享
广西通过在边境地区加大旅游扶贫资金支持、强化乡村旅游人才培训,积极为贫困地区旅游村屯提供旅游产业指导,让边境地区贫困民众依托旅游开发摆脱贫困。如今,广西贫困人口分享旅游经济红利的机会不断增多。
“我之前在广东打工,现在每天给5个旅游团提供讲解服务,月收入3000元左右。”在大新县明仕田园景区,讲解员农秋芬表示,随着游客越来越多,许多贫困户告别了外出务工的命运,依托家门口的景区吃上了“旅游饭”。
通过实施“农民变员工、农民变老板、土产变特产、民房变客房”的“四变”工程,大新县各涉旅行业直接吸纳贫困户335户就业,惠及贫困人口1352人,许多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
在靖西,鹅泉景区扶持附近的念安屯村民建起36家农家乐、12家民宿,最后3户贫困户已顺利脱贫。“通灵大峡谷所在的新灵村33户贫困户,户均1人在景区工作,农家乐、民宿、土特产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贫困村民带来增收新希望。”湖润镇副镇长王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