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委员:“雾霾”是否减少仅统计无霾天数难反映实情
新京报快讯(记者王姝)今天(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分组审议国务院关于2018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时,委员万卫星谈到了关于数据统计的问题。
“从专业角度讲,对有些数据,在有些特别的环境下,光靠简单的统计可能会丢掉一些实质性的东西。”万卫星说,“举个例子,比如大气污染、雾霾天气的情况,从我们制定的任务目标和完成目标的情况看,要减少雾霾天气天数的百分之几,实际上是一个很小的数字,一年是365天,发生雾霾天气又少,所以我们统计的样本数量不大。此外,控制雾霾本身的因素很多,其中有一个是气象条件,在统计数字中也是无法反映出来的。直白点说,雾霾天气减不减少,光从无霾天数还不能完全反映实情,因为除了我们的努力之外还得靠老天帮忙,如果气象条件好的话,我们不那么努力也可以完成目标,气象条件不好的话,我们再努力恐怕也难完成目标任务。”
万卫星建议,“我个人看法是,一是统计上可以做得更复杂一点,不要用简单的雾霾减少多少天来反映我们的工作。二是除了统计之外我们还要做一些分析,究竟是哪些具体措施改善了雾霾天气。这些工作做起来是很难的,建议生态环境部找一些专业机构来做这方面的评估,评估做好了对促进我们的工作、肯定我们的努力、改进我们下一步工作都会有好处。”
报告中谈到了臭氧问题:“O₃浓度同比上升1.3%”;“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的多种组分均有不同幅度下降,硝酸盐超过硫酸盐成为PM2.5最主要的二次无机组分,同时O₃浓度普遍上升,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防治问题更加凸显”。
对此,分组审议时,委员吴立新提出,“从2015年到2017年,全国及重点区域臭氧的年平均浓度上升得很快,从2015年至2018年基本上升了25%左右,应该说上升的比例很高,原因我不是特别清楚,想请教一下是什么原因?因为臭氧主要是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在高温强光的条件下形成的,这样增长是因为与总体气温变暖的趋势有关,当然排放也在增加,假如说随着气候变得越来越暖,给臭氧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那对降低臭氧浓度就是个很大的挑战,不知道生态环境部在这方面有什么考虑?”
声音:
蔡素玉(列席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报告里也提到微塑料的污染。我国是最大的微塑料应用和生产者,很多化妆品、护肤品都含有大量的微塑料,我们没有在这方面出台任何的限制措施。很高兴报告已经说这个问题显著。我知道微塑料对健康的影响还没有一致的很清楚的结论,正是因为这样,同时我们国家又应用那么多微塑料的产品,所以希望生态环境部要开始对微塑料产品影响环境和健康的系统研究,同时尽快研究出台对微塑料产品应用的限制和管制。
新京报记者王姝编辑樊一婧
校对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