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复控华龙总经理李蔚:新一代国产卫星导航定位芯片市场领航员
复控华龙总经理李蔚:新一代国产卫星导航定位芯片市场领航员
今年48岁的李蔚,头顶诸多光环,一开口却是典型“技术男”的质朴:谈起技术头头是道,说起自己话不多、十分谦逊。
这位上海复控华龙微系统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上海市领军人才,专注于集成电路设计领域逾20年,拥有国内发明专利逾20项。李蔚的初心却听上去很朴素:“走在路上,方圆100米内,就有自己设计的产品。”
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李蔚真的做到了。他当年成功开发的IC卡芯片,至今广泛应用在上海交通卡等智能卡领域;他在公司率先研制成功的非挥发存储器结构已演化成为一个年出货上亿颗的产品线;在国家北斗装备重点项目中,他带领开发的北斗芯片应用规模和出货量均保持在行业第一位;他带领团队推出的北斗双模基带处理芯片,成为新一代国产卫星导航定位芯片市场的领航员。
产品的意义不仅仅是芯片
1996年,李蔚从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后,选择了留校,投入了一直热爱的芯片领域。当时,中国本土芯片领域人才还不足2000人。
李蔚回忆说:那个时候国产芯片行业刚起步,与国际品牌存在很大差距,中国必须老老实实做研发,来不得半点虚假。
当时他最喜欢《我看intel》这本书。在他看来,这是集成电路发展史的经典作品,把人们拉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半导体发展起来的红火日子里,很鼓舞人心。“让周边的人都能用上我设计的芯片,是最有成就感的。”
当了两年老师以后,李蔚感觉学校的科研理论性的东西居多,并不是自己想终身从事的职业。1998年,他完成了第一次身份的转换,从老师变成了一名工程师。他作为创始团队之一加入复旦微电子集团。公司新成立时,缺兵少枪,李蔚见到哪个同学,都要拉着别人入伙,次数多了,被公司团队成员笑称为“宋江”。
一边拉人“入伙”,一边实实在在地做技术。李蔚主导开发的数条产品线,每年销售规模超过了10亿颗芯片,到现在还广泛应用在上海的交通卡等智能卡领域。
FM4428作为公司首颗IC卡芯片,1999年底发布上市。他难忘,芯片测试时,当所有信号按规定输出,大家激动地拥抱起来。他也难忘,自己为FM4428产品的第一个客户做技术服务的经历。那是2000年元月,公司接到了客户的质量投诉,FM4428制卡后大面积损坏。第二天,李蔚和同事赶往济南。为了展现公司技术实力,他施展浑身解数给客户的技术人员上了一大课。结果突然发现,年轻的质管员小姑娘眼神混杂着钦佩和迷茫,年长的技术员合上眼皮打起了瞌睡,还是厂长最干脆:“高科技俺们不懂,可这制卡,你说该咋办吧?”这让李蔚很脸红。因为除了电脑上的数字世界外,他对在真实世界里卡片如何制作一无所知。
那天起,李蔚开始意识到了产品的真正含义:“产品应该不仅仅是芯片、模块,应该是能交付到用户手中完整的服务。除了IC设计技术之外,我们还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
做芯片是沙子变黄金的过程
李蔚的关注点,一直对准芯片行业的需要。在他看来:“做芯片,就是沙子变黄金的过程。”
他将自己的精力,投入最能帮助中国芯片行业发展的地方。此时,国产芯片开始逐渐占据低端市场。但中高端市场上,大量产品还是外国货,芯片的竞争不仅是产品竞争,还是标准竞争。他的多项专利都和行业标准有关。
2008年,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建设进入关键时期之际,李蔚出任复旦微电子集团旗下子公司上海复控华龙微系统技术有限公司CEO,领导团队聚焦于北斗产业,进行北斗芯片和行业应用开发。
在发布中国首颗北斗一代RDSS基带芯片之后不久,李蔚带领的开发团队又接连发布了北斗二代RNSS基带芯片及北斗专用高精度授时芯片。然而,在北斗系统最开始的研发阶段,企业需要大量投入,但能够支撑企业生存的收入却很少,李蔚和他的团队不得不依靠一些副业来养活自己。李蔚回忆,“在北斗第一代和第二代系统芯片测试中,我们都是第一名。但第三代测试的时候,我们的方案居然没跑起来。归根结底是那段时间里,我们太分散精力了,于是我们开了个会,停掉了所有副业项目。”
为了重振企业,他们去复旦微电子集团借场地、自己掏钱做芯片……2014年,李蔚带领研发团队再次推出北斗双模基带处理芯片,并于2015年通过了北斗专用基带芯片的评测,成为新一代国产卫星导航定位芯片市场的领航员。该芯片的核心技术与上海交通大学等8家单位获得2016年上海市科技技术特等奖(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2015年,在宝山区的支持下,复控华龙总部落户位于高境镇的长江软件园。
在经历了公司成功逆袭的工程师喻昌远看来,李蔚是一个具有专业精神而且非常和善的人。“因为对于芯片行业来说,试错成本非常高。一个芯片的设计就要经历近40道工序,任何一个人某一个地方出错,都有可能造成数百万元的损失。”
“小而美”有“专业的力量”
北斗系统提供的是时间空间基准服务,与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密不可分。北斗系统也可以广泛运用到海洋科研中。
“海龙王”海气界面仪,是复控华龙和复旦大学目前联合研制的一款用于海洋气象观测的产品。“目前,世界有名的海洋气象观测网络都是由美国主导的。我们希望能建立起中国主导的海洋气象观测网。”李蔚的勃勃雄心,又一次激发出来。
在复控华龙的企业展示区,记者见到了“海龙王”。这是一个带支杆的球类物体,由复控华龙与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联合研制,其海气界面智能浮标集成北斗RNSS/RDSS功能、超低功耗控制、大气传感器、海洋传感器等为一体,可在海洋科研、环境监测等领域使用。
“海气界面智能浮标可以定期采集海洋上的大气数据和不同深度的温深盐等水文数据,通过北斗系统完成定位和短报文通信,传输数据至云服务,可远程后台指挥管理。”李蔚介绍,浮标具有良好的海上环境适应性,支持1.6万次传感信息采集上报,也就是每小时采集一次,可持续工作约22个月,采集水面上最高2米的风速、风向、温度、气压等数据。而且如果遇到台风等紧急情况,它可以实现5分钟一次的信息采集。而能提供的海上实际数据越准,对我国的海洋科研、渔业等发展就越有利。
更令人振奋的是,原先国家建一个海洋气象观测浮标,需要500万—800万元。按照目前复控华龙可以提供的方案,只需要10万元左右。原先浮标平台的直径达到3—5米,目前海气界面仪直径只要0.5米,还可以实现实时的数据传输,更具备安全可靠性。
李蔚告诉记者,目前复控华龙的研发人员占到50%,研发支出占到总支出的70%—80%,对研发人员的尊重和重视,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复控华龙行业方案部经理肖远平,2012年从诺基亚欧洲总部回国,即加入复控华龙的团队中。他的到来,带动了一批研发人员的加入。“李总的研发经验丰富,但非常尊重研发人员的自主想法。他很乐于倾听不同的想法,和大家平等地讨论技术。”肖远平说。在李蔚的支持下,肖远平主导建立了公司全新的开发流程管理平台,实现了流程优化。
李蔚是一个方向感很强,且目标坚定的人。“我们的目标是做北斗最强的方案供应商,提供领先的物联网整体方案。”在他看来,企业未必要“大而全”,却要“小而美”,要有“专业的力量”。
也正是在千万个如李蔚一般的中国工程师的数年实干之下,中国芯片正成为万亿芯片市场的重要力量。他始终记得导师对他所说的话:“行不行,要用产品说话,要看有没有人买。”这一点,他们终于做到了,中国芯片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