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医联动” 广州医改走前列

日期:04-22
医疗医改医疗卫生

原标题:“三医联动”广州医改走前列

机器网 www.shi-fen.com

在花都区人民医院内,患者拉着主治医生的手赞叹“三医联动”效果好。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乔军伟摄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健康中国战略。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卫生健康工作大胆探索,积极发挥“三医联动”作用,在一些医疗卫生领域已经形成了广州特色经验做法,走在了全国前列。高品质家庭医生服务受到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通报表扬,“花都模式”等一批经验模式已成为全国医改先锋受到热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超前高效,全市分级诊疗格局业已成形。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伍仞通讯员穗卫健宣

广州市深化医改以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医疗机构布局更趋合理,群众看病就医更加方便。目前,共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72个,镇卫生院30个,村卫生站932个,基本形成城区“15分钟医疗圈”和农村地区“30分钟医疗圈”。

通过综合施策,广州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打造了9个“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全省70%)、2个“全国百佳乡镇卫生院”(全省共6个)、19个全国“优质服务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9个全国“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10个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区)、6个中英合作全科服务培训示范基地和3个省级家庭医生团队服务培训基地。市属医院与区域内省部属医院一道,共同形成了国家医疗“高地”。

目前,广州市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基本到位。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行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管理;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开展,竞争性用人机制初步建立;实施绩效工资制度,逐步完善绩效考核方案,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实行网上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建立基本药物货款周转金制度,统一付款流程,规范药品招标采购;明确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经常性收支差额由财政兜底,调动广大基层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

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已经全面实施。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由9类28项扩展到14类55项,重点推进居民健康档案建档工作,落实重点人群年度体检,惠及面广泛的儿童免费窝沟封闭、大肠癌筛查、农村妇女“两癌筛查”等项目持续推进实施。2018年12月29日,广州地区所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取消耗材加成,同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

接下来,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面,广州市将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积极推动中心城区优质医疗资源向城市发展新区、外围城区辐射延伸,有重点、多层次地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高水平医院。

广州市还将全面助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强促进港澳来穗办医行医就医,探索建设穗港澳医联体。

亮点1:家庭医生便民

上周五,家住石牌的俞婆婆和沈伯两夫妻,又齐齐到石牌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见夫妻俩共同的医生朋友、他们的签约家医林医生。记者在诊室里看见两人时,林医生正蹲着,为俞婆婆脱下鞋,用手轻按她的足背动脉。

在诊室的另一边,护士正在为沈伯记录血压、血糖情况。沈伯告诉记者,到大医院要坐车、排队,一去就要半天。两年前,两人签约了家庭医生,“我们的老毛病家庭医生都清楚,每次来不用再重复说,他们也很有耐心。”

截至去年底,广州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实施了签约服务,签约常住居民495.01万人,签约重点人群(老年人、婴幼儿、孕产妇、慢性病患者等)224.36万人,签约新政推行一年半以来,包括“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新华网”“央视网”“健康中国”“健康报”在内的多家主流媒体登载介绍了广州市签约服务做法。

亮点2:三级医联体高效

花都区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肖俊会的手机里有一个重要的微信群。每天,区内基层医生在此上传病人心电图等检查资料,区医院医生第一时间识别出心肌梗塞、动脉夹层、肺栓塞等高危病人,对于需要往上级转诊的病例,两边医院直接对接,病人转院后可以直接进入手术室。

双向转诊渠道的畅通得益于医联体机制的有效运行。2017年底,花都区人民医院作为牵头医院组建了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医疗集团,集团成员单位包括1家三甲医院、1家二甲医院、5家乡镇卫生院和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10家医疗机构,形成了花都区东部医疗集团的网格化布局。截至2018年底,全广州市已组建144个医联体,52家公立三级医院全部参与医联体建设,网格化布局建设医疗集团15个,医共体16个,完成区域全覆盖,初具规模的医联体有11个。花都区医疗集团是成效最为明显的一个,得到国家和广东省有关领导和部门的高度肯定。

“两升三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提高到31.76%,同比增长9.8%;纳入医改监测的125家公立医院技术劳务性收入占比上升至27.81%;药占比降至33.78%,同比下降4.87个百分点;次均住院药费下降了772.5元,同比降低14.2%;三级医院诊疗量同比下降2.35%,二级医院诊疗量同比下降5.92%。

参保人个人负担费“六降”:职工参保人、居民参保人住院次均负担费用同比分别下降0.64%、3.47%;居民门特次均负担费用下降11.71%;居民门慢次均负担费用下降1.34%;职工参保人、居民参保人普通门诊次均负担费用分别下降2.92%、4.79%。

基层医疗分流:基层一线工作的全科医生3604人,同比增长7.3%;基层年门诊量超过5000万人次,占全市所有医疗机构门诊量比例从改革初期不到10%增长到33.49%,每3人次在广州就诊,就有一人是在基层医院看的病。

8000名选手齐聚“瑶马” 肇庆6000人“悦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