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心理学题材剧”?好题材败给了专业欠缺

日期:04-21
爱上你治愈我心理咨询师咨询师

原标题:“第一部心理学题材剧”?好题材败给了专业欠缺

国产剧近些年翻来覆去大多是鸡飞狗跳的家庭剧,不痛不痒的都市言情剧、谍战剧……套路多,老桥段多,少有新意。近期上线的《爱上你治愈我》,里面加入了心理学、心理咨询、精神治疗的知识,有心涉足较少有国产电视剧涉及的领域,就像他们在宣传中说的那样,这是近年来唯一一部以精神科、心理治疗为创作素材的职场情感剧,但究竟它把创作素材用好了吗?

心理学知识嵌入剧情有一定科普作用

本剧伊始,像一些欧美剧一样,片头给出了一段名人名言:“病人和心理治疗师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不管是谁都会经历人生中的死亡、孤独等一切黑暗的东西,心理治疗师也不能避免,两者之间更像是旅途中的伴侣。”

机器网 www.shi-fen.com

开篇的名人名言。

这段话出自存在主义治疗法的代表人物欧文·亚隆所著《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预示着本剧在拍摄时对心理学知识有所了解。很快这个心理预期得到了回应,随着剧情的发展,剧中人物谈到心理学、心理治疗、精神病学术语时,屏幕上相应地给出了解释,束缚衣、自知力、定向力、家庭治疗、PTSD等,一一进入了人们视线。虽然字体颜色的选择不太恰当,时常难以与背景区分开,出现的时间也较短,有时接连出现几个术语时来不及观看,但是有心的观众按下暂停键慢慢阅读,还是能够对这些术语有个大致的印象。

我们这一代成长过程中,学校大多没有进行系统的心理学知识教育,补课的任务交给了社会。近些年经过心理学界人士的努力,诸如原生家庭、共情、情结、创伤应激障碍等名词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术语广为人知是撩起心理学知识面纱的一个步骤,《爱上你治愈我》这部剧把术语的解释嵌入剧情中接受起来更容易。

机器网 www.shi-fen.com

剧情中植入名词解释。

剧情能给大众提供一些面对生活的新思路

国产影视作品中,被分手的一方常常悲痛欲绝,一哭二闹三上吊,一副要和分手方同归于尽的样子。分手方拿不出什么好的办法来,面对死缠烂打,只能选择一次比一次绝情,一次比一次伤人。《爱上你治愈我》中第一个案例提供了更好的解决方案:去接受心理咨询。剧中前男友陪伴被分手的前女友到男主角颜书仁那里接受心理咨询,对自己、对对方以及两个人曾经发生过的情感都是负责任的态度,称之为分手界的“中国好男友”亦不为过。

紧接着颜书仁接到电话,遇到第二个“患者”杨书,他向杨书的父亲提出了“家庭治疗”的建议,这可能对不少国人来说是个新鲜事。咨询师经常会遇见心急火燎的父母到咨询室来,要求咨询师把自己的孩子“治好”,要让孩子“听话”,变成乖孩子。未成年人行为紊乱往往和父母有关,有的像剧中的父亲一样一味打骂,有的是家中父母、婆媳关系出现问题导致孩子行为紊乱,这时就像剧中颜书仁建议的,需要治大人,家长要参与到家庭治疗中来。

看了这部剧以后,有心的朋友会有收获:原来分手可以找咨询师帮助理清,双方不必歇斯底里闹得很丑陋;原来孩子出现问题不是孤立的,家人可以加入到帮忙解决的行列中。

对相关学科、职业的理解有待提高

国产剧中,职场的描绘向来是弱项,显得专业性不够。《爱上你治愈我》虽然在普及术语上下了工夫,但是专业性上仍然时不时露出欠缺。

颜书仁递了根棒球棒给失恋的女生,让她去“发泄”对前男友的恨。一般来说,心理咨询师不会让来访者去“发泄”,而是宣泄。发泄是情绪失控的,可能使自己和他人受到伤害,宣泄则是在能够自如管控的条件下,特别是在咨询室里,由咨询师陪伴着把情绪清晰地表达出来。发泄像洪水泛滥,宣泄更像大坝开闸。合格的咨询师不大可能叫来访者在咨询室里发泄情绪。

机器网 www.shi-fen.com

男主角让第一个失恋的来访者通过“发泄”去排解情绪。

之后失恋女生对前男友说了一番话,最后总结说:“你不值得。”意思是前男友不值得她捏着不放,不值得她爱。我们经常听到人们用“他不值得你爱”、“他不值得你付出”这些话去安慰失恋的人,逻辑是对方既然不值得,那就放下吧。但是这句话很坏,它一方面否定了曾经爱过的人的价值,另一方面也否定了爱他的人的价值。更加糟糕的是,它否定了这段感情的价值,这会加重失恋方的无价值感,不利于改变她自我伤害的状况。在咨询师引导下说出这番话,很难说咨询成功。何况前男友在分手后陪伴她接受心理咨询,已经证明他是个值得爱的人。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颜书仁让杨书父亲接受家庭治疗时。这次提议失败了,杨书父亲直接大骂:“你有毛病吧?”为什么会失败呢?因为颜书仁再三问杨父:“您真想治好儿子吗?”用了“我问你”的质问方式,双方处于对立面,不在一个阵营上,容易引起反感、反对。一个合格的咨询师应该先共情杨父想要治好儿子的心情,“你急着治好他,是吧?我也很想。”表明双方有共同的目标。然后再顺着共同的目标,提出杨父加入治疗会帮助儿子早日康复,这就避免了直接要求杨父进行家庭治疗时暗含杨父有问题的指责,减少他拒绝的可能性。

机器网 www.shi-fen.com

颜书仁用“我问你”的质问方式对待杨书的父亲。

剧中颜书仁的职业是精神科大夫,开篇他又在做心理辅导,那么颜书仁的人物设定是具备心理咨询师资格的精神科大夫吗?他向陈院长提议要在精神科之外增设心理科,这些都说明人物设定中,颜书仁既明白两者相辅相成又有不同领域的关系,又应该有从事心理咨询的资格背景。但是他在工作中再三表现出缺少心理咨询师基本的谈话技巧,缺少共情能力的弱点,又不像已经经过咨询师上岗的严格培训。

也许编剧混淆了精神科大夫和心理咨询师两个职业,也许是心理咨询知识有所欠缺,更有可能仅仅在理性上知道一些相关知识,把心理咨询师当成只懂一点专业知识的普通人来描绘。剧中颜书仁说他的工作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时候引导他们自己(患者)开启一扇门”,编剧看起来懂了心理咨询师有“引导”的作用,还没有弄懂具备了引导能力的咨询师是什么样的,具体的引导又是如何进行。

国产剧在心理咨询领域探索,可借鉴国外剧集

从开篇引用欧文·亚隆那段话看,本剧试图通过剧情推进告诉观众,心理治疗师和普通人一样有烦恼、痛苦,不过颜书仁和前女友孙树对烦心事的处理方式过于幼稚,与年轻有为的精神学科精英的形象设定大相径庭。

欧文·亚隆写过一本心理小说《诊疗椅上的谎言》,心理治疗师精英们出问题、栽跟头大多在职业伦理道德、心中执念的情结等尖锐而深刻的矛盾上。颜书仁、孙树在恋爱、分手上产生的问题,按理应该在求学阶段进行自我体验、接受督导时早就完成了清理。分手八年都没有成长,见面就是一耳光,不单不是合格的咨询师,连导师也应该问责——如果真爱一个人,分手带来的只是哀伤、伤心,其他的诸如愤怒这类情绪在内省、觉察、清理之后,自然而然会消失。

机器网 www.shi-fen.com

颜书仁的个人情感故事线表达了心理治疗师和普通人一样有烦恼和痛苦。

本剧与其向韩剧《Life》借鉴,大谈医院内部矛盾,不如借鉴《诊疗椅上的谎言》。另一部美剧《扪心问诊》(《In Treatment》)更加详尽地描绘了精神分析师感情出现危机、破裂的过程。男主人公保罗选择了找他的导师吉娜做婚姻咨询,这才是该职业人士可能做出的选择。另外,人是最精密的生物体,从事心理咨询、临床心理更像弹奏高精尖乐器,需要反复、长时间实践、磨炼。国外精神分析师一般要十年以上的成长过程才能合格,这个实践性的行业不大可能出现年轻有为的人物。论文写得再好不能证明实操优秀,所以美剧《扪心问诊》男主角保罗设定为五十几岁的中年危机男性,第三季出现的保罗的女分析师年纪也是三十七、八岁的成熟女性。中国导演、编剧们要继续在心理咨询这个领域探索的话,这部剧是专业标杆。

□翠红(专栏作家)

新京报编辑吴龙珍校对危卓

服务“一带一路”高峰论坛 怀柔区城市志愿者正式上岗 王永康履新满月:履职黑龙江副省长后又有新头衔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