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世园会生态气象展区试运行 AR识花扫码查天气
新京报快讯(记者姜慧梓邓琦)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北京世园会生态气象展区已于今日(4月20日)开始试运行。正式开园后,将在162天的展期内,展示气象、园艺与生活的关系,同时为世园会提供气象监测和预警服务。
讲述气象、园艺与生活的关系
生态气象展区由世界气象组织和中国气象局主办,北京市气象局承办,包括一馆(生态气象馆)一园(世界气象组织园)一站(生态气象观测示范站)一台(世园气象台)四个部分。
生态气象馆的气候变迁展示从1万多年以前开始讲述气象、环境与人类的关系。随着展区虚拟吉祥物“朵朵”的语音讲解,全球1万多年以来的气候变化、植物生态与人类的关系被一一道出。
一颗明亮的仿真地球悬空置于气象馆顶部,自西向东转动,周围分布着其他几大星球,整个气象馆顶部模拟了宇宙星系的分布状况。按1:30比例缩小的风云极轨三号卫星沿着设定轨道行驶,展区一侧的生态气象影像窗展示着风云三号扫描生成的图像。
气象馆顶部模拟宇宙,风云三号卫星沿轨绕地球行驶。摄影/新京报记者姜慧梓
据介绍,风云三号卫星经过地球南北极,对全球气象、海洋、农业等领域进行全方位监测,在生态文明建设、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场馆四周环绕着由场景还原技术打造的生态气象景观墙,从海拔最高的雪山到距离地心最近的深海剖面,自然生态系统的垂直分布通过声光电的技术效果被表现出来。
北京市气象局副局长郭虎介绍,生态气象馆要表达的是气象、园艺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传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借此唤起共同呵护人类美好家园生态的意识和行动。
气象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生态气象馆一侧,不大的电子滑屏上记录了我国气象部门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成果。记者从滑屏视频中看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合作大事记,以及我国相继开展的气象服务一一闪过。
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中国气象局先后与“一带一路”各方的国际用户对接风云二号卫星服务需求;深度参与世界气象组织等国际组织机构各项工作;建立风云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应急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等。
据悉,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于下周在北京举行。届时,来自150多个国家和90多个国际组织的近5000位外宾将出席论坛。展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推进气象合作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并持续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气象服务。
科技元素点亮“雾幻花溪”
在世界气象组织园,郭虎向记者推荐了“一日二景”的“雾幻花溪”景观,“游客白天来的时候会感觉云雾缭绕,有时还能看见彩虹;到了晚上灯光亮起,这里就变成了仙境。”
记者发现,生态气象展区内,像“雾幻花溪”这样的奇妙设置不在少数。打开手机对着园内植物“扫一扫”,AR增强现实技术就能准确识别植物的名称、种类、习性等;在生态气象观测示范站,拿出手机对着“小据盒子”扫一扫,园区内实时气温、湿度等气象信息一目了然;生态气象馆里的出生日天气,利用了大数据技术,输入出生地和出生时间就能“回到过去”,了解出生当天的阴晴雨雪。
出生日天气大数据,输入出生地和时间就能找到你出生那天的阴晴雨雪。摄影/新京报记者姜慧梓
郭虎介绍,除了声光电、大数据等技术外,整个展区还有很多代表着我国气象领域“硬实力”的“家伙”,生态气象观测示范站的“相控阵雷达”被称为“白箱子”,看起来有些笨重,却能够精细化观测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快速获取相关信息,提高强对流天气的监测预警能力和预报的准确率。“这可能是包括世界项目在内的,最先进的项目。”郭虎说。
生态气象观测示范站。摄影/新京报记者姜慧梓
同时,由于北京世园会会期长达162天,从4月底至10月初,中间跨过春夏秋三个季节,气象变化明显。因此,生态气象展区在设计时也考虑到了为园区服务的功能,园区实时监测数据、当天逐小时预报和未来1-7天逐日预报、滚动预报预警信息等许多“高精尖”技术将在会期内为园区提供气象服务。
新京报记者姜慧梓邓琦
编辑贾文程校对郭利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