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用科技支撑“一带一路”建设成果这个共同体实实在在
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记者刘亮):近六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彰显出强大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和引领力。在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科技创新对“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作用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中国科学院为打造“创新之路”“绿色之路”、促进“民心相通”建设“一带一路”创新共同体开展了实实在在的工作。
4月19日,国新办举行科技支撑“一带一路”建设成果情况发布会,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国际合作局局长曹京华、科技促进发展局局长严庆,中国科学院院士、“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专项负责人姚檀栋介绍有关科技支撑“一带一路”建设成果情况,并答记者问。
科技支撑实实在在世界共享中国科技成果
白春礼介绍,6年来,中科院科技支撑“一带一路”建设累计投入经费超过18亿元,与沿线国家的科技交流合作规模超过12万人次。主要包括五方面工作:
一是牵头成立了首个综合性国际科技组织——“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联盟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由沿线国家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共同组成。联盟秘书处与联盟首批37家成员单位协商形成了《2019-2020年ANSO行动方案》,包括设立奖项和奖学金、搭建专题联盟和协会、联合开展培训项目等。
二是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培养培训科技人才。初步统计,中科院已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培养近5000名高层次科技人才(包括1500多名科学和工程硕士、博士研究生),他们中的许多人已学成归国,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力军。
三是建设海外科教中心。按照“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率先在非洲、南美和中亚、南亚、东南亚等地区创建了9个海外科教中心,第10个正在筹建中。
四是积极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中科院前瞻布局了100多个科技合作项目,支撑“绿色丝绸之路”建设。2018年初,设立了“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专项(简称“丝路环境专项”)。最近完成的专项研究报告围绕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系统阐述了沿线地区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背景与特点,揭示了沿线地区的总体特征和发展态势,为沿线地区探索绿色发展途径提供了重要科学认知。
五是加强科技成果在沿线国家的落地应用。中科院设立了“一带一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金,联合院内外百余家科技型企业和研发机构,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产业联盟,还建立了曼谷创新合作中心。为推进科技成果在沿线国家的应用示范和转移转化,服务区域、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良好效果。
丝路科研专项用数据说话让结论更客观
“丝路环境专项”是面向整个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环境问题的一个科学技术专项,保证科研数据的可靠性及评价结论的客观性至关重要。当天展示的《共建绿色丝绸之路:资源环境基础与社会经济背景》简要本中就有大量图表、数据,还有一些基础性工作。
姚檀栋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介绍,“丝路环境专项”是面向整个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环境问题的科学技术专项,有以下重要进展:
第一,应用前沿科学技术知识与整个地区已经出现的重大环境问题结合,提供科技支撑产品。比如亚洲水塔,由于气候变冷,一系列环境、灾害问题不断显现。根据这一情况,把科技前沿的支持和已有的科技产品结合,对于青藏高原地区、青藏高原边缘的南亚地区和青藏高原边缘的中亚地区有很重要的科技产品形成,为当地提供了应对重大环境问题的措施和技术手段。
第二,智库引领产品,这是在沿线地区最重要、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的指引性产品。刘卫东研究团队专门致力于沿线地区的新产品形成,第一批产品就是《共建绿色丝绸之路:资源环境基础与社会经济背景》这本书。书里面的图表、数据是多年积累的成果,也有专项成立之后新的研究成果,有十多位院士、几十名专家经过不断论证、不断确认形成的研究报告。
第三,各地区的示范平台问题,通过“丝路环境专项”支撑沿线地区以后的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已经不仅仅是我们国家的,应该是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已经写进了十九大报告。这是我们国家生态保护的新理念,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面临的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技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
“一带一路”倡议实际给国际科技合作和广泛运用科技创新解决民生问题创造了很多机会。在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下,除了那些块头大的“大”计划外,也有面向民生挑战的很多例子。
科学院先导专项的具体要求,与以往科学家自由探索、以发表论文为主要目标的研究不太一样,是以解决重大问题为核心来组织不同学科的科学家协同攻关。严庆介绍说,对这类专项的考核目标有这么一句话,叫做“用得上、有影响”,特别关注这个专项的成果是不是能够被国家所用,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产生一些实质性的影响。形象说,就是把其他项目、课题完成的科学成果作为一个零部件,最后组装成一个发挥更大作用的火车头,带动整个沿线国家的发展。
授人以鱼授人以渔为“一带一路”培养亟需科技人才
以“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简称ANSO)为例,与其他国际组织相比,ANSO更注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需求,更注重通过科技手段解决发展中国家的气候、生态、环境、民生、福祉的实际问题。ANSO也非常重视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能力建设,通过奖学金计划、人才交流计划、培训班计划等一系列具体行动,扎实地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科学院作为此次发布会的“主角”,本身就高度重视国际合作。一系列的支持计划中,国际人才计划(PIFI)、国际奖学金体系等日渐完善,不分国别、不分肤色,全球创业资源及各方面人才正被吸引来。曹京华举例说,最近数学家袁亚湘院士牵头组建了一个丝路数学中心,里面有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优秀科学家,包括菲尔兹奖得主。中国科学院正努力提高国际人才比例,利用全球资源推动我们的科研建设和解决全人类的科技挑战。
中科院通过国际人才计划(PIFI)吸引了近700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人才,到中科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和短期的访问研究。另外,通过这个计划也培训了一千多名沿线国家的科研人员和科技管理工作者。这些人员在中国得到培训之后,回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科学院通过国际人才计划也为发展中国家或者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青年人提供培训的机会。通过相关奖学金计划,资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秀的学生到科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而且培养的学生学习的专业涵盖面较广,都是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包括遗传发育、生物多样性、民族药物、气候变化、绿色工程与技术、新材料等领域,这些都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所亟需的科技人才。
中科院在海外建了九个科教中心,第十个正在建立。一般都是跟当地的大学和单位来合作,来共建共享共用。这几个中心到目前为止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们提供了一个与国外的大学、科研机构共建共享的平台,推动了科技合作。相关工作是结合当地的一些需求和特点来建的,比如中亚是药物、生态环境,缅甸是生物多样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