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宝”走了!一生只做“一件事”…
4月16日,中国器官移植开创者之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夏穗生教授辞世,捐献了角膜。他说,要别人捐献遗体器官,自己不做出榜样,只讲空话,不做实事,不行。
即将迎来生日之际,他却走了
4月17日,是夏穗生95岁生日。然而,这位器官移植学的奠基者,却在4月16日辞世。
“我是回来给爸爸祝寿的。”夏老女儿夏丽天在深圳工作,是一位影像学专家。没想到,这次回来,是和父亲的最后一次见面。
夏穗生教授
家属遵从夏老遗愿,捐献角膜,并向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捐献了100万元用于医学研究。这一百万元,大部分是夏老的积蓄,还有些是儿女的积蓄。
夏穗生的家属签署遗体捐献协议书,履行夏老生前捐献意愿(图片由医院提供)
女儿夏丽天在电话中几度哽咽:“我爸爸干了一辈子移植,培养的学生是最多的。他捐这个钱,是为了让器官移植事业后继有人,同济能涌现出更好更尖端的人才。”
一生只做了“一件事”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器官移植数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器官移植在我国如何一步步从动物实验走向临床应用?
这一切都离不开他——夏穗生:
用130条狗的实验打开中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大门;
建立新中国第一个器官移植研究所;
实施亚洲第一例腹部多器官移植手术;
培养中国器官移植第一批研究生……
面对无数的“首次”“第一”,这位医龄与共和国同龄的老人曾坚定地说:“我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惟愿不负国家培养。”
1972年,夏穗生出任同济医院腹部外科研究所副主任。他从重症肝病病人的眼神里,感受到强烈的求生渴望。
“肝脏疾病一旦到了终末期,肝移植就是患者唯一的希望,器官移植事业亟待启幕。”
尽管早在1963年,美国就实施了世界首例人体原位肝脏移植手术,但核心技术秘不外宣。没有国外的经验可以借鉴,一切只能摸索着来。
从1972年开始,夏穗生和同事们埋首实验室5年,开展98次分解手术、实施130次狗的原位肝移植手术后,谜团终于被一一揭开。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自主掌握哺乳动物大器官移植的完整手术。
1977年12月30日,夏穗生为一位肝癌晚期的女患者成功施行了肝移植手术。此后,又为一位男性患者开展了肝移植手术,患者存活了264天,创下了当时国内肝移植存活时间最长的纪录。
中国人体器官移植事业就此起步。
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器官移植获得新生
女儿夏丽天说父亲生活非常简朴、简单,不讲究吃穿,没有任何嗜好。
夏丽天记得很清楚,父亲做第一条狗的实验时,就住在实验室,跟狗一起睡,后来做第一例肝移植、第一例脾移植也是这样。
“爸爸90岁时,在同济一次会议上还说,要为同济器官移植发挥余热。”夏老言出必行,90岁高龄还参加学术会议、写论文、为学生改论文。“逐字逐句改,连标点都不放过。”夏丽天告诉记者,父亲在90岁时脑梗,2018年1月病情恶化,卧床不起,即使这样,只要清醒时,他就抱着书在床上看。
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器官移植大国,但器官短缺依然是一个难题。
夏穗生登记成为一名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
2013年3月26日(武汉市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日),夏穗生登记成为一名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
“要别人捐献遗体器官,自己不做出榜样,只讲空话,不做实事,不行。”夏穗生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有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器官移植获得新生。
向您致敬!一路走好!
责任编辑:闫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