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寻找“李记”

日期:04-18
李记寻找

原标题:30年,寻找“李记”

新华社合肥4月18日电题:30年,寻找“李记”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朱青

3月20日,88岁的许惠春悄然长眠。灵堂前,许家三个儿子围坐,打开了许惠春那个一生紧锁,从不示人的木箱。

在那一刻之前,许惠春只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退休工人,是一个一毛钱都舍不得花、脾气暴躁的老人。而那一刻之后,人们终于发现,木箱锁住的是许惠春另一个街知巷闻的身份,叫“李记”。

“李记”是谁

“李记”是谁?这是一个几乎安徽省安庆市80后出生的人都听过的名字。

1991年7月,安庆石化总厂党委收到了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政府的一封来信,请求帮助查找一位署名为安庆石化报“李记”的人。“李记”曾邮汇捐款300元,支援颍上县抗洪救灾。

在一番调查之后,“李记”没有找到。然而在当时的地方报纸、电视台的关注下,更多关于“李记”的善举却逐一浮出水面:自80年代开始,“李记”就频繁捐款,帮助各地灾区或是当地急需救助的人,在那个经济拮据的年代,每笔捐款都金额不菲。

寻找“李记”,一时成为安庆全城热议和搜索的热点事件。“当年我们都还是小孩子,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都工作了,也都还对这件事印象特别深刻。”在安庆出生长大的80后姑娘李丁玲说。

1998年9月,时任安庆石化总厂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倪寿松收到一封来信,信中只有一张3000元定活两便储蓄存单,背面写着“主席您好,请(将)此钱汇总救灾会”,落款为“石化报李记”。由于当时银行已实行实名制,这张储蓄存单迄今为止未能把钱取出,仍完整保存于安庆石化总厂。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安庆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月工资就300元,一次能捐这么多钱,李记一定是个有钱人!大家都这样猜,他肯定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体,或是一个组织。”时任安庆石化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宛敏胜说,当时大家基本都是这样想象“李记”的。

“全城搜索”近30年过去了,始终没有关于“李记”的任何线索出现。然而“李记”的捐款依然在持续:为青海玉树灾区捐款3000元,为甘肃舟曲灾区捐款3000元,为中国红十字总会捐款5000元……

不少热心市民曾前往媒体提供可能的线索地,邮局、省内的媒体也都加入了调查寻找,但依然没有人知道“李记”是谁,这个虚构出来的化名曾在安庆两度入选“讲奉献十件好事”,是唯一一个无人领奖的得票第一,成了安庆市民心目中持续时间最久、也最温暖的悬念。

找到“李记”

许惠春的三个儿子在打开父亲那个一生坚决不允许任何人走近的木箱之后,没有想到揭开的是安庆全城人关切了30年的秘密。

“我们想找张父亲的相片底片用作遗像,可是没想到在一个笔记本里,发现了一叠汇款单存根,署名都是‘李记’,和父亲的笔记本比对,笔迹一模一样。”长子许海鑫说。

随着一张张汇款单存根的展开,许惠春化名“李记”的温暖秘密逐渐呈现在阳光之下。“1984年1月,是他用‘李记’这个化名汇出的第一笔捐款,20元。从那之后,他每年都用‘李记’这个名字捐款。”许海鑫说。

“回忆起来,当年我们在家也讨论,这‘李记’到底会是谁?父亲只是在一旁听着,默不作声,没跟我们透露过一个字,我们甚至还在他的遗物里找到一张当年宣传‘李记’的剪报!”二儿子许海东回忆。

直到2016年,85岁高龄的许惠春老人由于脑梗住进了医院,几乎失去了行走的能力。然而时间最近的一张汇款单,恰恰是当年的7月,许惠春汇给了安庆市民政局5000元。

许海鑫说,那是父亲刚刚出院的时间,他们全家至今无法想象,父亲是如何挪动着两条几乎没有力气行走的双腿,悄悄“挪”去的银行,汇出他人生中最后一笔善款。

“我还记得,那天我找到他并且扶他回家的路上,他心情很好,但我压根不知道这是父亲已经寄出最后一笔捐款的开心。现在细细想来,父亲来来回回走这条路寄钱,从青年走到暮年,已经走了无数次。”许海鑫哽咽着说。

跨度32年,不完全统计总额超过10万元的汇款。“李记”的真实身份终于大白于人们面前。当追寻谜底30余年的人们终于了解“李记”背后的许惠春的真实生活,了解到他又是如何不露痕迹地保留这个秘密30余年,人们纷纷为之唏嘘落泪。

“李记”背后的许惠春

许惠春老人祖籍江苏无锡,生于1932年,14岁时就只身一人出门做木匠学徒。1951年,许惠春参加工作,成为一名国营企业职工,1956年为了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的号召,他前往甘肃兰州玉门油矿工作,中途曾入伍成为一名解放军工程兵并立下三等功, 1974年,许惠春来到安庆石化建安公司工作,直到1992年退休。

许惠春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厂里,最大的名声都是“抠”。走进他居住了30多年的老公房里,仿佛穿越回了80年代:水泥地、白灰墙、裸露在外的电线、寥寥数件破旧的木制家具也全部是他自己亲手打的。

“家徒四壁的感觉。”照顾了许惠春和他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妻子三年多的保姆邓荣凤形容她第一次来到这个家的感觉。在她之前,已经走掉过5个保姆,“因为嫌他家太破了,还不如农村自家条件好。”

许惠春的三个儿子说,父亲和母亲一生几乎都保持着生活的最低水准,对于孩子们也特别“吝啬”,几乎不给他们任何零花钱。

“父亲是个极其严厉的人,对自己、对我们都很苛刻,一粒米掉在地上都必须要捡起来吃掉。”许海鑫和两个弟弟说,“以前完全理解不了他,只觉得很畏惧他,也对他有怨念,不懂他为什么要这么省钱,现在都明白了。”

许惠春把自己和妻子一生所有的收入,几乎全部用作善款捐出。在他退休之后的每一次体检中,医生总会告诉家人,老人处于严重的营养不良状态。

“父亲每天连菜都不舍得买,每天傍晚了去市场捡一些‘落脚菜’,不舍得买肉,一块猪蹄吃完了,骨头都能反复再炖汤喝上好几天。”许海鑫说,无论儿子们怎么劝,父亲也无动于衷,只能偷偷地给保姆钱给父亲“加餐”。

“他平时脾气特别差,没有人敢跟他多说话。只有一次,他朝我悄悄地叹了一口气说,他对不起妻子。”邓荣凤回忆说,如今她终于明白了老人这句话的含义。

没有人想到,脾气差到无人敢靠近的许惠春,一生宁愿自己营养不良的许惠春,会把所有“抠”出来的钱,都给了需要帮助的陌生人。他把所有的秘密锁进了自己亲手打制的一口旧木箱中,连洗澡和上厕所都随身带着钥匙。

当木箱的秘密被打开,当“李记”终于化身为一个真实的许惠春,人们却再也没有机会让他听见赞誉和掌声。

早已失去了记忆和语言能力的妻子章美芳一个人坐在简陋的家中,她常常望向放着旧木箱的方向,仿佛仍然看着许惠春在把钱一点一点叠好,一点一点寄向那些他不曾去过的地方,帮助那些不曾谋面的人。

工业富联午盘涨停鸿海精密涨2% 郭台铭身价增2亿美元 时尚观察丨“可持续时尚”催生新一轮“二手”热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