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沧桑巨变“北大荒”变“北大仓”
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北大荒”这个词是以前对黑龙江垦区的称呼。这里地处小兴安岭南麓、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地区。虽然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但曾经荒无人烟。1947年,黑龙江垦区开始开发建设,经过70多年的奋斗,“北大荒”成了名副其实的“北大仓”。今天的“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一起走进这片黑土地。
宝泉岭农垦顺禾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郭璇:你看看,这底下都是小芽,把这个土给拱起来了。地表温度是24度,这个大棚里能放好多温度计,每隔20米就放一个。
眼下是备春耕时期,在共青农场的水稻育秧大棚里,种植户正忙着播种。郭璇是农场最大一家合作社的副理事长,她正挨家挨户推广今年选定的水稻新品种,可是,合作社里种植面积最大的老张却拒绝了。
宝泉岭农垦顺禾专业合作社社员张四敏:最大的顾虑。种了粮一大堆,卖不出去,肯定是有顾虑。
记者:而且你们之前是不是也没种过这个品种?
宝泉岭农垦顺禾专业合作社社员张四敏:对,这个品种一开始没尝试。
记者:您种了多长时间水稻?
宝泉岭农垦顺禾专业合作社社员张四敏:30年,比她年龄还大呢,当时她来指导我,确实有点顾虑。
郭璇从小在共青农场长大,是“北大荒”的第三代。2014年大学毕业一年后,郭璇辞职回乡,加入了父亲的合作社,准备在农业上大干一场。可是那年,合作社1500多吨水稻,全部以原粮低价卖给了粮贩子。
宝泉岭农垦顺禾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郭璇:从我回农场的时候,一家都没有,把水稻变成大米去卖的,没有。说一个觉得很可笑的事,家家户户种水稻,吃大米还要去粮店还要去超市买。
记者:就追求产量?
宝泉岭农垦顺禾专业合作社社员张四敏:对,只是追求产量这种。
种得好,怎么才能“卖得好”,农业供给侧改革让郭璇打开了思路。合作社得更换畅销品种,面向市场卖大米,形成产业链。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她预估一亩地能增收150多元。
宝泉岭农垦顺禾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郭璇:消费者对于大米,对于入口的东西可能他要求会高一点//然后我们得结合对应这种需求,调整我们的种植结构,就是来怎么迎合于他们,这样我觉得我们才能产生效益。
但是知易行难,这次让种植户换新品种,郭璇就吃了不少闭门羹。虽然处处碰壁,但总要勇敢尝试,第一代“北大荒”人艰难开拓的故事,郭璇从小就听过很多。
大荒原青年垦荒队队员杜俊起(84岁):咱们中央发出什么号召呢,开垦荒原,扩大耕地面积,当时刚解放不久,我们第一个五年计划刚刚开始的时候,缺粮不行啊。人吃不饱肚子怎么搞社会主义啊。
从1955年9月到1956年,来自全国各个城市的2602人来到共青农场的所在地萝北县,成为了这里第一代垦荒人。
北大荒原青年垦荒队队员杜俊起(84岁):唱着歌,扛着大旗,排着队,唱着《垦荒队员之歌》,我给你唱一段。在那辽阔的土地上,就要起伏着金色的麦浪。让那丰收的粮食,早日流进祖国的谷仓。
那时的北大荒,冬季冰天雪地,夏季蚊虫叮咬。对于这些从城市来的青年来说,干好农活才是最难的一关。
北大荒原青年垦荒队队员马淑清(82岁):有一句顺口溜,北大荒荒凉到什么程度啊?60里地当邻居,30里地南北炕。
北大荒原青年垦荒队队员杜俊起(84岁):头一年开荒,只能用种耙给(土地)耙了,播种用马拉播种机,四匹马,拉一个播种机,人在后面扶着,一个赶马的,俩人。铲地,培土,收割,打粮全靠人工。
第一代垦荒人,用传统的耕种方式在北大荒收获了第一批粮食。但是,要想填饱肚子,光靠双手远远不够。
北大荒原青年垦荒队队员杨增亮(83岁):那个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机械化,但是那个机械化,不是光想能来的,你得有自己的技术人员,会开会修会整啊,所以说咱们到建立农场以后,才开始培养人才。
上世纪80年代,借助黑龙江农垦区试办家庭农场的机会,共青农场鼓励青年自主创业,一个个独立的家庭农场冒了出来。第二代共青农场人让偏僻“农场”与城市的差距逐渐缩小。
如今,创业接力棒交到了第三代手中。去年12月16日,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挂牌成立,开始打造现代化农业企业。
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农垦总局)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守聪:这一轮的改革更加艰难,要实现企业化、集团化经营,让农业更有竞争力,尤其我们农业现在面对的是国际市场,所以我们怎么提高农业整体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可能成为主题。
在北大荒农垦集团的这栋实验楼里,上百名科研工作者正在培育新品种。每一个新品种的诞生,都要经过上百个步骤的科学实验和多年的种植试验。而郭璇的水稻新品种,就来自这里。
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业务副总经理刘辉:过去培育一个新品种一般需要8到10年,现在通过各种生物技术、各种手段的运用以后,培育一个品种的时间已经可以缩短到4到5年。
拿着新品种的性能分析和测试数据,郭璇成功和粮食贸易企业提前签订了回收订单。这份订单,也让合作社成员吃下了定心丸。现在,已经有2500多亩地开始试种新品种,预计能够增收40多万元。
宝泉岭农垦顺禾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郭璇:第一代的时候是开垦北大荒,第二代的时候就是建设北大荒,第三代到我们这块,应该是我和我的下一代应该是发展这个地方。让以后的,我们的后代吧,生生不息的在这块过得越来越好。
70年前,北大荒年产粮只有0.048亿斤,现在,黑龙江垦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400亿斤以上。70年来,北大荒累计生产粮食7411亿斤,累计向国家交售商品粮6060.2亿斤。
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农垦总局)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守聪:北大荒精神历久弥新,北大荒为战略而生,就是有战略使命和责任,就是保证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手里,而且碗里要装中国粮。它是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要保证一定的数量,第二个更重要的是要保证质量,更为重要的是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