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看浙江如何让县域医疗强起来
10年前,新一轮医改拉开大幕。改革目标明确: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10年后,在全国范围内,浙江医改一路领跑。从药品“零差价”,到优质医疗资源“双下沉、两提升”、全面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再到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浙江用10年时间演绎了建设“健康中国”的典型。
让医疗机构“拧成一股绳”
湖州德清县的金大爷5年前被查出患有肠癌,并已发生转移。为了方便照顾,家人将他接回当地医院治疗。
住院后,老人发现家门口看病完全不一样了。当时,浙大邵逸夫医院与德清县人民医院签订了帮扶协议,给金大爷看病的是两家医院组成的医生团队。针对他牙痛、肺部感染、忍受不了大剂量化疗等情况,医生还为他“私人定制”治疗方案。
如今在浙江,“家门口看名医”的例子已不鲜见。近年来,浙江省从“以问题为导向”转为“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加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让原来“各自为政”的医疗机构“拧成一股绳”,共享资源、利益趋同、分工协作,让县域医疗真正强起来。
2010年,浙江率先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2012年创造性开展城市优质医疗资源“双下沉、两提升”(城市医院和医生下沉、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和群众就医满意度提升),54家省、市级三甲医院与122家县级医院开展了紧密型合作办医,600余名城市大医院的医疗和管理专家常驻县级医院。
浙江医改的脚步并未就此停下。2017年,浙江在11个县(市、区)开展县域医疗共同体建设试点,2018年全面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目前,全省208家县级医院和1063家卫生院已初步整合成158个医共体。
浙江省委书记车俊表示,县域医共体建设是浙江解决基层医疗体制问题的一个重大探索和突破,是建立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牛鼻子,是卫生健康领域带有革命性意义的工作。
近年来,县域医共体逐渐成为浙江一揽子推进县域综合医改的实践平台。为保障基层用药,浙江省县域医共体内实行统一药品目录,同时设立唯一药品采购账户,优化医药费用结构,减轻群众医药负担。
让群众就医更有获得感
省、市级医院高峰排队平均时间从6分钟缩短到4分钟,门诊和病区智慧结算率分别达到79.85%、72.71%,95%的三甲医院开展了日间手术……这样的变化,源自浙江医疗“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持续深化。
2016年,浙江首次提出“最多跑一次”改革。2018年,浙江将“最多跑一次”向医疗服务领域延伸,推出看病少排队、付费更便捷、检查少跑腿等10项举措,着力优化服务流程,让群众就医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最多跑一次”重在打破信息鸿沟,让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腿。浙大一院的互联网医院,目前已开设13个专科及专家门诊,从门诊预约到诊间问诊,再到用药配药,足不出户就可享受省级优质医疗服务。“浙江健康导航”上线运行,让浙江老百姓通过互联网平台完成近500家医院的一站式预约挂号。
“从群众的视角谋划政策体系,用群众的语言设定发展目标,以群众的感受确立工作标准,是浙江持续深化医改的宗旨和遵循。”浙江省卫健委主任张平说,浙江今年将全面推广居民电子健康卡,力争年内覆盖所有设区市,发卡量达2000万张,推进电子健康卡和社保卡“两码合一、一卡通用”,进一步关联预约挂号、报告查询、母子健康和免疫接种等应用服务。
让医务人员更有归属感
人才招不进、留不住、用不上,是基层医疗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此,浙江的解决方案是:医共体对县乡医务人员实行统一招聘、集中培训和岗位管理,打破单位、科室、身份限制,实现合理轮岗、有序流动、统筹使用,落实医务人员“县招乡用”政策,让人员使用成为“一盘棋”。
近期,由长兴县人民医院牵头组建的“1+8”架构的医共体,开始往人财物贯通的“紧密型”方向构建。而摆在医院党委书记徐翔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就是基层的薪酬要求:长兴县人民医院医务人员的年平均收入为19万元,乡镇卫生院的却不足10万元。“结婚了还要AA制,接下来的日子该怎么过?”
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先行地区德清县的经验显示,通过“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在薪酬待遇方面,县级医院提高了7%,乡镇卫生院提高了23%,医务人员在改革中普遍都有获得感。“未来,医务人员收入将由医共体自主分配,以岗位为基础,以绩效为核心。不同单位、层级和身份的医务人员收入差距整体上会适当缩小,但是差距肯定还在。”长兴县卫健局副局长敖新华说。
归属感还来自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县域医共体探索实行全员岗位管理,打破原有机构、科室、身份等限制,科学配置和有效激活人才要素,调动了一线医务人员积极性。相关调查显示,在浙江省医共体建设地区,医务人员满意度达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