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精细化优惠帮扶提高扶贫工作满意度
时评|精细化优惠帮扶提高扶贫工作满意度
央广网北京4月12日消息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最近一段时间,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地方的扶贫工作陷入“效果悖论”:扶贫工作没少花力气做,成果也很显著,可群众就是没感觉,更不会感恩。扶贫干部认为满意度调查挫伤了扶贫的积极性;老百姓认为扶贫干部只会埋头搞产业发展,忽视了公共服务。
对此,中国乡村之声特约评论员、对外经贸大学教授李长安认为,在扶贫工作中,虽然老百姓得到了实惠,但老百姓的满意度并不高,获得感不强,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政府宣传不到位,信息交流不畅通,造成了政府和老百姓的信息不对等。
李长安:现在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贫政策,涉及财政、金融、教育、医疗卫生等各个方面,有些地方的扶贫政策甚至达百余条,但老百姓依然不领情,原因就在于政府宣传力度不够,与老百姓信息交流过少,导致老百姓明明已经获得了各种扶助,但依然不知情,群众的满意度自然也就不高。
李长安认为,政策的着力点不同,也会导致部分老百姓产生“政策不公平”的情绪,这尤其体现在脱贫攻坚优惠帮扶政策的制定上。
李长安:有些群众总以为政府帮别人的多,帮自己的少,别人获得多,自己获得少。脱贫攻坚优惠帮扶政策多是针对“建档立卡户”,作为非建档户在乡镇全力推进的脱贫攻坚过程中,并未享受到“建档立卡户”的待遇,对政府脱贫政策的“不公”有了想法。
另外,李长安认为,老百姓的需求往往是多样化的,而政府资金一般都有较强的针对性,这就导致了有些时候群众的自我需求并不在扶贫资金所划分的范围内,从而产生了分歧。
李长安:扶贫项目都有对应的“门类”,如何使用、怎样使用、用到哪里都有严格的规定,而群众的自我需求,并不在扶贫资金和项目规定范围之类,这也使得部分贫困户产生“不帮我”的想法。
目前,在扶贫考核工作中,群众满不满意成为必考项,而老百姓对扶贫工作的满意度不高,会严重挫伤扶贫干部的积极性。对此李长安认为,各级扶贫干部要加强宣传讲解力度,把握好政策的灵活性,部分贫困户也要摆脱“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只有双方不断磨合、共同进步,才能让老百姓得到实惠的同时,提高了扶贫工作的满意度。
李长安:各级扶贫干部还需从自身出发,一方面加大政策的宣传讲解力度,让老百姓知道政策的扶助范围和扶助力度。另一方面,加强政策帮扶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尽量满足贫困群众的多样化需求。当然,部分贫困群众也需要转变思维,摆脱“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充分理解扶贫干部和政府的努力工作,积极主动配合政策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