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产能10吉瓦,全球单体最大移动能源智造项目落户上海
新京报讯(记者徐倩)4月12日,上海临港地区管委会、临港集团与汉能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将共同在浦东临港国家级重装备基地建设“上海汉能移动能源智能制造产业基地”。
根据计划,移动能源智能制造项目将成为薄膜太阳能产业链在国内一体化布局的核心项目,具有很强的拉动和辐射效应,将带动一大批产业链上中下游相关行业的高科技企业落户当地及周边地区,使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等创新要素向项目集中,加快提升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
汉能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表示,作为上海面向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临港高起点规划、高品质建设,项目符合国家战略,依托上海优势,聚焦重点领域,十分钦佩临港地区对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瞻性判断和布局。
产能10吉瓦,全球单体最大薄膜制造基地
当前,上海正在加速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全力打响以智能制造、高端制造为标志的上海制造品牌;面向全球、面向未来,加速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落实中央“发展高端装备产业,在临港看到国产的世界一流”的指示精神,移动能源智能制造项目将整合汉能全球领先的铜铟镓硒(CIGS)柔性薄膜电池智能制造、薄膜太阳能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制造(薄膜太阳能靶材)、汉能全球研发中心和国际销售集团总部于一体,将其打造成高度集成的“高科技+能源”现代产业链。
据记者了解,项目建成后年产能超过10吉瓦,将成为全球单体最大的薄膜太阳能、移动能源装备制造、智能制造基地,助力上海占据全球薄膜太阳能产业制高点,提升上海在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产业的世界影响力。
位于临港松江科技城正在建造的国家十三五重点工程项目拉斐尔云廊,其建筑群屋顶采用的正是汉能薄膜太阳能技术组件。
双重颠覆创新,开启绿色发展新模式
据记者了解,汉能自2009年进入薄膜太阳能领域,通过全球技术整合和自主创新,掌握了世界先进的铜铟镓硒(CIGS)和砷化镓(GaAs)薄膜太阳能技术,走出了一条技术并购、消化吸收、整合再创新的科技创新模式。目前,汉能拥有了全球领先的薄膜太阳能高端装备产线研发、集成与交付能力,填补了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目前,汉能薄膜太阳能技术主要路线的光电转换率保持和打破六项世界纪录;并在全球范围内累计专利申请超过10200件,2018年每天申请专利超过30件;2019年计划专利申请数量达到20000件,每天60件。汉能集团科学家Harry Atwater教授还于近日斩获全球太阳能光伏领域最高学术奖项“William R. Cherry光伏荣誉奖”。
近日,薄膜太阳能汉瓦获得被称为“设计界奥斯卡”的iF设计金奖。
基于领先的薄膜太阳能技术,汉能开创了全新的移动能源产业,并面向市场不断推出“技术+设计“双重颠覆创新”的发电瓦、发电幕墙、太阳能动力汽车、高空长航时无人机、移动营房、太阳能发电包等不同门类的移动能源产品。例如,汉能发电瓦及发电墙“汉瓦、汉墙”,结合生态建筑的理念,并被薄膜太阳能技术重新定义,通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序地循环使用,从而获得一种高效、低耗、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它的设计理念与传统自然价值观有相通之处,但从产品、传达、服务设计等层面,实现更高层次上的回归,具有更高的科技含量。近日,汉能汉瓦还斩获素有“设计界奥斯卡”之称的德国iF设计金奖。
据了解,柔性薄膜发电芯片具有轻、薄、柔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建筑建材、交通运输、航空航天、国防军工、民用消费等若干可深度融合的领域,改变人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让万物发电变为现实。而全球知名咨询机构埃森哲全球市场预测报告显示,到2020年,全球薄膜太阳能可开发市场规模为114万亿,中国市场将超过20万亿,有望形成我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新京报记者徐倩编辑武新校对李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