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仅靠总量政策难以稳就业更需要解决结构性问题
仅靠总量政策难以稳就业更需要解决结构性问题
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博智宏观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小鲁
目前对就业形势的分析内容非常丰富,信息很多,可以做几点概括:
第一,就业形势不那么坏,至少不像很多人担心的那么坏,现在失业率并没有明显提高。
第二,一个重要原因是劳动年龄人口在下降,参与就业的人数已经在减少。在这种情况下,相对来说,就业出现了比较宽松的形势。这是一个重要的背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就业形势有多好,要看到背景因素在起作用。
第三,就业结构在发生变化。现在明显的趋势是工业就业在下降,第三产业就业在增长。我看了一下数据,2017年,第二产业就业减少了近500万,第一产业就业也减少了近500万,第三产业就业则增加了1000多万人,增减大致相抵。第三产业中的一部分,像互联网、市场中介组织,在迅速发展,医疗、教育等方面有很多新业态、新模式出现。这些都对就业产生了积极影响。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乐观的信息。
我认为,还有几个不容过度乐观的问题。
第一,工业形势恐怕比我们想象的更严峻一些。比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数据不理想,主营业务收入从2017年的116万亿元下降为2018年的102万亿元,这是相当大幅度的下降;利润总额从7.5万亿元下降到6.6万亿,下降幅度也很大。另一方面,亏损企业数量大幅度上升,从4.5万家上升到5.7万家,亏损面是在扩大的。还有其他一些数据,2018年与2017年相比,也出现了不好的情况。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是利润总额增长了10.3%、主营业务收入增长了8.5%。为什么我们按原始数据计算的结果与统计局公布的结果不一样呢?统计学有一个所谓幸存者偏差的理论。统计局计算利润总额、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率,是用今年仍然留在样本里的企业的数据来计算。一些2017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0万的,在2018年掉到2000万以下,于是被从统计范围中剔除了,不再是规模以上企业。在计算的时候,这些企业的利润、营收都从2017年的基数里剔除掉。结果就是业务出现收缩、亏损的企业被剔除掉了,而快速增长的企业被加进来。一增一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数据就好看了。但如果我们看原始数据,工业的情况就不那么好。
今年,工业面临的情况可能还会变得更加严峻。虽然一部分产业相当好,但相当多的传统产业面临很严重的困难。
第二,中美贸易谈判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我们对贸易战的走势不能过于乐观,国际贸易还有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对经济增长会有不利影响,对此我们要有一定的估计。
第三,工业自动化程度在提高,机器人的应用在迅速增加,人工智能在普及,这些技术都对劳动力有明显的替代作用,而且未来的替代作用可能会越来越大,如果这是一个趋势,未来对就业的影响可能还会变大。
面对这样一些结构变化的形势,总量政策往往是不可靠的。如果稳就业只靠总量政策,比如货币宽松、扩大政府投资,恐怕难以实现预期的效果。我认为,更需要解决的恐怕是结构性问题,比如,劳动力供求之间存在的结构错位问题、摩擦性失业问题,等等。很多问题的解决涉及到劳动力的职业培训、职业教育。很多问题要从更长远的角度去考虑,仅仅用总量政策稳就业,可能难以实现目标,而且可能带来负面的影响。
(根据作者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主办的博智宏观论坛第三十六次月度例会主题为“当前就业形势与稳就业政策”上的讲话整理,经作者审核。)(编辑欧阳觅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