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履薄冰”7年后,65岁的单霁翔从故宫博物院正式退休了。
消息出得突然,网上一下子就炸了锅。躲不过媒体的追问,单霁翔兴致勃勃地回了一句“快乐退休!“”我每天都在故宫等您!”接棒他的是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两人任内,让故宫和敦煌都成为文博产业的超级IP。
从2012年担任第六任故宫博物院院长至今,单霁翔一次又一次地给舆论制造惊喜:清点藏品、限流参观,要让文物和参观者都有尊严;“驱赶”人员、还地于宫,连外国领导人来都得下车进午门;推广文创、红遍网络,从此故宫出品有了“太好易丢”的美名……
别看这几年人前一派欢快、热闹,“一入宫门深似海”同样是单霁翔背地里的写照。用他的话说,院长是高风险职位,“有今天没明天”。如今卸任,也算是当初对自己说的那句“安全着陆”有了交代。
改革:故宫院长“坎”太多
故宫的院长不好当,这在圈子里几乎是共识。历史上,遇“坎”的故宫院长不乏其人,他们任内不是失窃,就是火灾,以致“故宫院长”这四个字无形中披上了一层宿命的色彩。
2012年年初,故宫正经历低潮期。
失窃案、错字门、会所门等,人称“故宫十重门”。58岁的单霁翔临危受命,接到调令,从就职10年的国家文物局转调故宫博物院,任第六任院长。
他希望自己能打破“故宫院长多坎坷”的魔咒,“只有不出事,才能做好事”。
从接任那天起,紧张的情绪就一直如形随形跟着他。“或是因为安全问题,或是因为文物损毁,一件事没有做好,文物损坏了,你对不起民族、对不起国家,就要下台。”
履新之初还有人跟单霁翔调侃:“新官上任得有三把火啊。”他调皮又谨慎地回答:“故宫的古建筑都是木结构的,最怕火,所以我一把火都没有。好在我名字里还有‘雨’。”
说是不放火,其实也放了。第一项改革就是禁烟令。为了保护古建筑,杜绝一切火种,单霁翔严令禁止在故宫里吸烟。
阻力不是一般大。院里职工中有400多烟民,他在东华门外、西华门外和神武门外设置了3个吸烟区,结果那几个地方满地烟头。他又设置了一种专门灭烟头的垃圾箱。
禁令伊始,西华门外常出现这样的“奇景”:故宫里的师傅骑着小车来到垃圾箱旁,一边抽烟一边骂院长。后来,“师傅骑车抽烟”的画面被拍进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里。纪录片大热,这群真性情的匠人反而被单院长捧红了。
除了禁烟、禁火之外,他还要禁车——为保护观众安全及古建筑,2013年起,故宫禁止机动车穿行开放区域,对国宾甚至外国首脑也不破例。单霁翔说:“英国白金汉宫、法国凡尔赛宫、日本皇宫,不管是谁进去,都不准开车。”
2013年4月,法国总统奥朗德参观故宫。单霁翔提前到了午门,发现安保人员已经到位,很明显就是准备为车队开门开道的架势。
单霁翔一着急,让人把午门关了起来。安保人员也跟他急了,单霁翔说:“这是世界文化遗产,不能破坏!”安保人员立马向上报告,等了3分钟,等来了撤走的指示。
又过了10分钟,奥朗德的车队来了。单霁翔站在午门前迎接,奥朗德总统就此下车,一路步行参观了故宫。
同年10月,李克强总理陪同81岁的印度前总理辛格参观故宫,有关部门向单霁翔提出能不能破例让腿脚不好的辛格坐汽车游览。单霁翔说:“奥朗德总统率先不坐车进入,这样我们的制度还是应该坚持。”
折中之下,从钓鱼台国宾馆借了电瓶车,让辛格总理一路乘坐参观。
自此以后,所有国宾再无例外。
△2013年10月2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陪同印度前总理辛格参观故宫博物院,单霁翔为辛格讲解。
还有一些改革触犯了其他人的“利益”。
比如,单霁翔提出必须实名制购买故宫门票,惹怒了一群“黄牛党”。过去,故宫内以“一日游”为名招揽、坑骗游客的现象屡见不鲜,有200多个“黄牛”每天在宫里“上班”拉客。他们人多势众,甚至敢围攻保安,单霁翔就曾亲自上前制止,差点跟人打起来。对方还扬言:“一旦你单霁翔走出故宫,我们就让你好看!”
背负恐吓、威胁,单霁翔硬是把实名制这个规矩给立住了。现在,随着实名制实施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故宫博物院里各种山寨展览、黄牛售票已然没了生存空间。
开放:“盘活”故宫不顾形象
守护故宫,按理说四平八稳地在原来那座“冷宫”站好最后一班岗不失为一种选择,单霁翔偏不,他选择了一反常规。
在他的逻辑中,一帮子人关起门来并不能确保万无一失,把故宫的门进一步打开,反而更有利:“当人们获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收益权的时候,文物才更安全”。
单霁翔接手时,故宫对公众开放的区域只有30%,很多地方立着“非开放区,游客止步”的牌子,99%的藏品都沉睡在库房里,观众看到的不到1%。
他在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库房里见过被叠到11层的紫檀、黄花梨家具;在紫禁城南城墙下,见到了沾满灰尘的1500年前的菩萨像,“还有很多室外文物、许多库房常年没有人进去清理”。
他觉得这样对待文物特别没有“尊严感”。
单霁翔上任后,先是建起了雕塑馆,让之前“沉睡”在库房里的雕塑重新“活”了起来:2014年故宫开放区域达到了52%,2015年达到了60%,2016年达到了76%,2019年初已经达到了80%。
“盘活”故宫还要借助很多外力,为此,单霁翔可以不顾形象。
看着刚刚修好的太和殿又搭起了脚手架,工程师也很无奈:政府采购的材料不适合故宫,包工队不懂文建,老工匠退休,又不能返聘。
“修一栋坏一栋,我们没法负这个历史责任啊!”单霁翔心疼,无奈之下,只好去和领导演苦情戏。
2015年11月的政协座谈会上,单霁翔整整“哭诉”了8分钟。一个60多岁的男人,在公众场合声泪俱下,看得所有人为故宫感慨、为单霁翔动容。
故宫终于得到特批:建筑修复不再作为工程处理,而是被列为研究性的保护项目。
在领导那里“得逞”后,单霁翔还要借一把媒体的“东风”。
此前的故宫很少对外发布信息,面对媒体的采访要求也是以“婉拒”为主,单霁翔到任后,每个月都要向媒体通报工作情况。媒体批评一次,故宫就发一次感谢信。随时随地,他都在和媒体“车轮战”。
2015年他接受采访,强烈建议关于故宫博物院的节目上春晚,“主要描述暑期、黄金周参观故宫有多受罪”,呼吁大家淡季参观故宫博物院。采访结束,他还不忘嘱咐电视台,“这段采访要先播”。
为了宣传故宫,单霁翔也没少上节目,《鲁豫有约》《朗读者》《杨澜访谈录》《国家宝藏》,能上的都上了,各种大大小小的会议、论坛更是不计其数。单霁翔曾透露,他在故宫前6年进行了近2000场讲解,加起来超过2000个小时。
△“布衣院长”单霁翔。
网红:流量背后是“动辄得咎”
在单霁翔的大力宣传下,故宫火了。
“石渠宝笈特展”火了《清明上河图》,“青绿山水特展”火了《千里江山图》,《我在故宫修文物》火了故宫文物医院和一批修复专家,《国家宝藏》又火了乾隆“瓷母”、秦代石鼓。
单霁翔说:“我不懂时尚,也不懂新鲜词汇,但将故宫文化数字化可千万不能落伍!”
在他的支持下,故宫的微博成了网红,“雍正卖萌图”被疯狂转载;书签、T恤、钥匙扣、口红等近万种文创产品诞生,“光是手机壳就有百种”;《胤禛美人图》《韩熙载夜宴图》《每日故宫》等9款APP,下载量累计突破450万……
△故宫文创产品:“萌萌哒”帝王生活系列。
如今的故宫博物院,是绝对的“网红”,而且还逐渐成为年轻人的心头好。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观看人群中,有70%是“90后”,新时代的互联网土著,爱上了千百年前的古代文物,大有一种时空碰撞的既视感。
就这样,他把一个四平八稳的故宫“调教”成了网红,他自己也被网友捧成了网红院长——不仅是故宫和单霁翔,连故宫的猫都成了网红。
流量背后是赚到盆满钵满。2019年2月的亚布力论坛上,单霁翔首次透露,2017年故宫文创的销售收入已经达到15亿元,超过1500家A股上市公司的收入。这个消息瞬间成为了各种新闻网站的标题。
单霁翔的推陈出新,也面对着来自传统文物保护观念的质疑,有人觉得他“是不是有点太新潮了”。
鲁豫曾问单霁翔,当故宫博物院的院长是不是战战兢兢。单霁翔满口附和,还主动加了一句,如履薄冰。
背负着13亿人的期待和审视,网红故宫“动辄得咎”。
他最近的一个作品是“故宫上元夜”,其中的挑战事后也被披露:在没有经费、计划的背景下,接到任务后,单霁翔大年初三把休假员工召回,十二天内,加班加点,合力应对。
所有一线员工紧锣密鼓投入其中,事后还是毁誉参半。
△故宫上元夜现场。
在无处不在的监督和随时可能出现的掣肘下,单霁翔的雷达已经全开,随时准备应对危机,可危机仍然四伏。就像他说的,“万无一失”到了故宫这里,就是“一失万无”。
还有3个月,单霁翔65岁生日就到了。在故宫任职的7年里,他终日奔波,一刻不得闲,公众面前还总是一副风趣的口吻,但只有真正接近他、了解他的人,才能瞧见他背地里的负重和为难。每天回到家的时候,他的担心和疲劳才会毫无抵抗地袭来。“一般我就是睡觉,躺床上从来五分钟之内睡着。一年可能做不了一次梦,一年也失眠不了一次。”
作为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给自己打70分。
他爱故宫,也曾公开说过“这辈子不想离开故宫了”,从院长的位置退下来后,他可以去故宫研究院搞搞研究,要是能考上志愿者,愿意当个志愿者,因为,志愿者可以做到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