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聚容易相处难,下一站去哪儿?

日期:04-09
去哪儿朱荣林养老

原标题:相聚容易相处难,下一站去哪儿?

据新华社电在杭州余杭区瓶窑镇港东村有十多位老人,每天都会举办一场“春田花花老友会”,或站在油菜花田边拍照,或一起爬上附近的山坡登高望远,或在野草间寻找艾草、香椿、马兰头这些春日的自然馈赠。

看似“老友”的他们,其实一年多前,还只是素昧平生的陌生人。相聚在这个小村子里,是因为看到报纸上的一则抱团养老的“招募启事”。

大house里的孤独感

今年80岁的朱荣林和老伴王桂芬是抱团养老的“团长”和“大管家”。原本住在市区的老两口退休后想回农村生活,儿子便在老家为他们造了一栋三层小别墅和独立小院。

“建的时候,儿女、亲戚朋友都说,周末要来玩。”然而大house建起来后,儿女们只有周末来这里吃饭,亲戚朋友们也只有春秋天偶尔来玩玩,平时大部分房间都空着。

朱荣林一天偶然在报纸上看到美国有老人抱团养老的信息,受到了启发。“他们是凑钱买一栋房子或者租一栋房子住在一起,我这儿有现成的地方,各种设施齐全啊,完全可以拎包入住。”朱荣林说。

于是2017年5月,老两口就在杭州一份都市类报纸上,发布了招募信息,邀请志同道合的老人到他自家别墅抱团养老,房租在1200至1500元左右。要求合住者无重大疾病和传染病、生活能自理等。

没想到这个尝试,很快就得到100多对老人的响应。老两口像面试官一样,先筛选简历再电话沟通,最后面试选拔出6户11位老人。

结伴生活热闹排遣寂寞

摸着石头过河的抱团养老生活就这样开始了,原本是陌生人如今同在一个屋檐下,朱荣林老两口还制定了一份《结伴养老协议书》,涵盖了爱护设施、和睦相处、值日规定、作息时间等条款,入住的老人都需要签订这份协议书。

住在这里的老人不少都是文艺积极分子。68岁的蒋一纯退休前是一位电视编导,喜欢唱歌的他房间里放着一个乐谱架,上面夹着歌谱,刚开始他不知道这里的老人都有什么兴趣爱好,只是在房间对着窗外的大树练声,后来发现同住的老人中也有声乐爱好者,两人就渐渐约着一起在阳台唱歌。

协议书里有一项条款要求每户家庭每天轮流值日,帮助厨师买菜及打理餐饮。早上7点,轮值家庭的王荷花从客厅的衣架上取下买菜小包,小包里放着200元菜钱,“这是用来今天买菜的,看包里剩下多少钱记个账,‘大管家’王大姐会把余钱拿走,再重新放进200元。”

王桂芬说大家年纪大了,出去买菜细账记不住,“这种方式比较方便,我们也都互相信任,抱团养老信任是很重要的。”

年岁渐长如何继续结伴?

有人来有人走,在近两年的抱团养老尝试中,陆陆续续搬走了四五户家庭,但也会有人来“补空”。

其中一户搬走的金阿姨是身体原因离开的。一天,金阿姨去阳台晾晒衣服,不慎摔跤,小腿骨折,老人们迅速上楼,把她送进市区医院,后来金阿姨被接到广东养伤。

在这个自愿自主成立的非营利养老小团队中,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应如何处理和判定责任?虽然入住前会签署“免责书”,但老年人一旦出事,子女会不会追究同住的伙伴?加上小别墅距离杭州市区30多公里,附近的区级医院是否能满足老人的一些紧急需求?

除此之外,生活中的小摩擦、小矛盾也在所难免。比如夏天,有些老先生穿着短裤、赤膊躺在客厅沙发上看电视,女士们会觉得不太雅观;冬夏用空调时,有人抱怨电费太贵,让大家尽量少开空调……

抱团养老的参与者们都很清楚,小别墅只是他们的一个“快乐驿站”,等到年纪再大一点、各种疾病缠身时,是回到城市跟儿女一起生活还是去养老院,他们也不知如何选择。

同样的问题也困扰着朱荣林夫妇,80岁的朱荣林是目前养老团里年纪最大的一位,走路已经有些晃晃悠悠的他不知道能继续在这里经营多久。如果没有了“团长”和“大管家”这两位主心骨,抱团养老是否还能继续走下去呢?

韶关部分国省道建服务区 清远现300年前“踏春”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