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实验室少不了过硬的电工
实验室少不了过硬的电工(创新谈)
就像医生看病离不开影像诊断和毒理分析人员一样,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光有一流的科学家还远远不够
一家知名科研机构的实验室团队负责人日前向笔者抱怨:他们的研究需要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可有时候甚至连一个合格的电工都招不到。“由于缺少工程技术人员的支撑,不仅影响研究进度,连实验效果也大打折扣。”
据笔者了解,这一现象并非个案。中国科协此前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科研辅助人员与科研人员的比例整体仍然偏低,人员结构不合理、工作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较为突出。科研机构中辅助人员尤其是工程技术人员不足,已成为制约科研活动的短板。
就像医生看病离不开影像诊断和毒理分析人员一样,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光有一流的科学家还远远不够。包括工程技术人员在内的科研辅助人员,是科技工作者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技研发中的作用不可或缺。随着科研仪器日益更新换代、学科交叉性和综合性不断增强,科学家对各类科研辅助人员的需求更加迫切。只有不同岗位的人员各司其职、密切协作,科研活动才能顺利开展,效率和效果才能更好。
之所以出现科研辅助人员短缺的结构性矛盾,背后的原因有多种。从收入来说,与研究人员相比,科研辅助人员的收入待遇偏低;从职业发展来看,科研辅助人员的晋升空间有限,上升渠道不畅通,职称评定也存在一定障碍;从思想认识来说,科研辅助人员依然有“边缘化”的倾向,甚至被认为是“打下手”。此外,即使有的科研辅助人员在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贡献也很难在成果署名和转化收益上得到体现。
收入少、晋升难、工作不受重视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科研辅助工作的质量。为此,国内不少实验团队放弃聘用专职的科研辅助人员,或研究人员亲自上阵,或让研究生“代劳”。这种现象不仅难以保证工作的专业性和规范度,对研究人员和研究生来说也是一种人力资源浪费。
据了解,在发达国家的科研机构,工程师一类的专职科研辅助人员不仅占比很高,而且技术过硬。德国的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甚至用签终身合同等办法,聘用一些在大公司都很抢手的优秀技术人才。
近年来,我国开始出台一系列政策,提升科研辅助人员的待遇水平。比如在经费管理上,大幅提高了科研经费中的人员费比例,科研辅助人员可按规定标准开支劳务费;在评价方面,尊重和认可团队所有参与者的实际贡献。与此同时,不少高校院所也在探索建立专职科研辅助队伍,打通晋升通道,解决他们职业发展的后顾之忧。
专业的事需要专业的人干。今后科研分工将更加细化,协同创新的重要性会越来越凸显。想方设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研辅助人员队伍,为科研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已成为科研活动中一个不容忽略的课题。
谷业凯
谷业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