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把思政课讲得有滋有味

日期:04-08
学生思想性教师

原标题:把思政课讲得有滋有味(人民论坛)

文/魏建周

一位传道授业的好老师,会让人终生难忘;一门触碰心灵的好课程,会让人终身受益。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要求,把思政课讲到学生心坎上,让思政课不仅“有意义”更“有意思”,是每一位思政课教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如今这个时代,注意力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而这也就决定了,思政课教师要有受众意识。有教育学家曾说过:“每一个干练的教师,就是一个艺术家。他从事于教学,犹如琴师从事于操琴一样。他和缓地触动人类思想感情上的琴弦,刺激之,安慰之,兴奋之,鼓励之。”一堂成功的思政课,应该能让学生感到犹如读了一本启迪心智的好书,看了一场益于身心的优秀电影,既有知识的增益,也有道德的熏陶;既有美的感受,也有真和善的升华。换言之,只有把思政课讲得有滋有味,才能让人真学真信真懂,才能让道理入耳入脑入心。

让思政课有滋有味,应避免“填鸭说教”。人有觉悟高低之分、有接受能力强弱之别,讲授思政课的方法,也应随之不断创新。思政工作应该像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善于从学生角度出发,用深刻的洞见增强思想性,以广阔的视野增强吸引力,才能把课程讲好,思政课也就会成为“网红课”,最终收获润物无声的效果。

让思政课有滋有味,当善于循序渐进。认识总是有个从低到高、由浅入深的过程。把思政课讲好,就要遵循道理的逻辑体系和思维的逻辑顺序。比如,讲民族复兴,不妨先让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国“失去的二百年”;讲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不妨从西方世界为何强调“回到马克思”出发,讲讲“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抽丝剥茧、由表及里,把“大道理”讲得深入浅出,思政课才能给人以启迪、发人以思考。

让思政课有滋有味,应长于寓理于例。现在的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求知欲盛,他们往往不满足于泛泛的论述,而希望听到强有力的例证。就事论理,多讲生动活泼的内容,寓道理于事例之中,熔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是增强感染力的必由之路。一个好的故事,一个好的案例,既要求“新”,也应求“近”;既要求“精”,也应求“实”。新,就是新颖,应尽量避免翻来覆去地举一些老例子;近,就是贴近,不妨多用学生平时耳闻目睹的事例,这样的例子看得见、摸得着,可望可即,有亲近感和现实感;精,就是精当,许多事例本身就含有很深的哲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例子举了,道理也便在其中了;实,就是真实,切忌道听途说、捕风捉影。

古人枚乘在一篇题为《七发》的散文中,叙述了一位吴客给楚国太子治病的故事,他不用药石针刺,而以“要言妙道”相告,竟治好了楚太子的病。理论的意义、思想的力量,由此可见一斑。巧譬善喻,把精深的思想讲得深入浅出,把宏大的理论讲得有滋有味,就能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细落实。广大思政课教师,应该有这样的担当,也应该有这样的自信。

责任编辑:张义凌

叶挺:拳拳爱国情 铮铮铁骨义 假期广州平安稳定市民拜祭秩序良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