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闽赣,两代人接力寻英烈

日期:04-05
红军山头闽北

原标题:跨越闽赣,两代人接力寻英烈

机器网 www.shi-fen.com

上图:武夷山洋庄乡小浆村张山头红军墓群。

三块青砖,一个编号,一根红飘带,标记着一座红军墓。没有姓名,没有番号,没有铭文,1343座先烈遗存,共同站成一座永恒的军阵。新华社发

“爷爷,我来看您了。”面朝群山,潘迪渊为迟来的祭奠深深鞠了一躬。细碎的雨点敲打竹叶飒飒作响,微风轻拂,1343条红丝带在翠竹间飘动,一刹那,春山无语,天地含悲。

为了这场祭奠,潘迪渊和父亲跨越闽赣,寻觅了几十年。父子俩寻找的潘骥,是闽北红军独立团团长,在一场反“围剿”斗争中牺牲后,长眠于武夷山的张山头。

在张山头千余亩山林里,1343座无名红军墓冢不见墓碑,只垒三块砖石,每根系着红丝带标记数字的竹片下,便有一名红军战士长眠。

一抔红土寄哀思,落叶终须归根。清明前夕,潘迪渊带着张山头的一抔红土回到江西余干的老家,葬在父亲的墓旁。这一次,潘家人终于团聚,不再分离。

两代人的执念

潘家父子住在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小县城四面环水,只能坐船外出。打从潘迪渊记事起,在小镇卫生院当中医的父亲每年都要外出寻找祖父潘骥。

“为了找爷爷,父亲曾连续走了好几天的路,饿了找人家讨点东西吃,渴了就近找水喝。”潘迪渊说,父亲很小的时候,祖父就参加了革命,早年因信息不通畅,父亲始终打听不到祖父的消息,但他不曾停下找寻的脚步。

“落叶归根,不管怎么样我都要把你爷爷找回来。”父亲常和潘迪渊说这句话,这份执念深深触动了他。

上世纪80年代,远在台湾的堂伯与潘家取得联系,认为祖父潘骥有可能已牺牲。顺着这个方向,父子俩四处翻阅史料,在方志敏的遗著《可爱的中国》中找到了祖父的名字,“团长潘骥同志(他是余干人……)就在攻土屋时,被敌弹打破了全个嘴巴,抬回来待了三天就牺牲了”。原来,1931年闽北苏区局势紧张,红十军教导团第一营营长潘骥调任闽北红军独立团团长,投入激烈的反“围剿”斗争。在“梭驼扬”的一次战斗中脸部被敌方射来的子弹击中,英勇牺牲,时年35岁。

潘骥牺牲的地点“梭驼扬”成为父子俩找寻的唯一线索。揣着这个地名,潘父去了江西境内的乐平、玉山县,福建的建阳和武夷山等地,却始终无果。“父亲说,他不知道还能找到什么时候,但只要有一口气,就会一直找下去。”潘迪渊说,他18岁那年,父亲与其口头约定,父子俩一定要找到祖父牺牲的地方,带他回家。

地名牵出战斗史

潘家父子苦苦找寻的“梭驼扬”,正是武夷山市(原崇安县)的沙渠洋。由于方言直译的混淆,潘迪渊的父亲去世前,也没能找到具体位置。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崇安县在闽北率先建立苏维埃政府,与国民党开展反“围剿”斗争,先后划归闽浙赣苏区和中央苏区,是闽北革命的策源地和闽北苏区首府。

闽北红军独立团战斗过的沙渠洋,就在张山头附近。“张山头村在福建、江西两省交界,又是闽北苏区红色首府大安和福建省委所在地坑口的中心点,山高林密,适合红军修整、活动。”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馆长罗永胜说,1928年上梅暴动后张山头设立了红军医院,1931年改建为闽北红军中医院。

1931年4月到5月间,红十军攻打崇安长涧源和赤石等地,将红军伤病员安置在张山头医院治疗,方志敏曾亲自探望伤病员。方志敏的妻子缪敏在《红十军第一次进军闽北散记》中曾这样描述闽北红军中医院:“当时我军的红色医院就设在崇安的张山头,这是一座高山,周围是密密的树林,只有几十户人家,风景优美,十分安静……”

军民鱼水情在张山头体现得淋漓尽致。当年,张山头及附近村庄的村民自发组成洗衣队、担架队。“勇敢的红军们,勇敢的红军们,你是我的哥,我是你的妹,送来干菜,送来香茶……”张山头村的杨朝福至今还能哼唱奶奶吴荣珠教他的红军歌曲。他说,奶奶曾是红军医院洗衣班班长,红军医院人数最多时包括伤病员在内有1000多人。

“当时国民党进行封锁围剿,战事艰险,而红军医疗条件极差,缺医少药,牺牲的重伤病员只能简单就近掩埋,未留姓名。”武夷山市文管所赵建平说,从1928年至1935年,在张山头的东坑头、瓦窑、墓坪、黄泥潭仔四大片区千余亩山林中,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红军墓葬群。青山处处埋忠骨,无数红军战士前赴后继,将热血泼洒在张山头的红土地上。

一抔红土魂归故里

父亲去世后的十年间,潘迪渊没有放弃寻找祖父,还加入余干蓝天救援队和户外群,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搜寻。通过网络,他向福建网友确认了崇安就是如今的武夷山市后,便经常到武夷山、建阳一带,打听“梭驼扬”的位置。

在2010年全国革命遗址普查过程中,张山头红军中医院和红军烈士墓群被武夷山市党史部门作为革命遗址上报。“当时,红军烈士墓因缺乏足够的证据未列入‘全国革命遗址名录’。”罗永胜说,从2016年4月起,武夷山市对红军墓群进行全面核查与保护。

“我们组织专业人员成立工作小组,进行抢救性勘查,发现无名红军墓冢1343座、1931年立的刻有‘红军墓’字样和五角星图案的墓碑一方,以及战壕、炮台、练兵坪等遗址、遗迹。”罗永胜介绍,经核实,墓葬人员身份为闽北红军、红十军、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牺牲人员、苏区干部和赤卫队员等。2018年9月张山头红军墓群列入福建省第九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已推荐上报国家文物局,申报第八批国家文物。

随着当地政府不断重视,张山头红军墓群逐渐走进大众视线。2018年,潘迪渊与武夷山市蓝天救援队取得联系,得知野狼户外队在户外活动中曾前往张山头红军墓群。“我当时眼前一亮,他们在户外活动日志中正好提到了潘骥在沙渠洋战斗的事迹,这和《可爱的中国》记载的完全吻合。”潘迪渊说,在队员的帮助下,去年12月,他第一次前往张山头,探访祖父曾经战斗和牺牲的地方。

临行前,潘迪渊的期望是将祖父的遗骨带回江西,和父亲葬在一起。当他站立在海拔758米的张山头村的高山上,茂密竹林里、山径两旁、杂草丛中,埋葬了大量红军战士的忠骨。这里没有墓碑,谁也不知道沉睡在山岗上的他们叫什么名字。

潘迪渊环顾四周,眼泪夺眶而出。但他很快转变了念头:“爷爷和战友们已经化作了青山,这漫山遍野都是他的英魂。”

几十年的寻亲终于等到答案,这个瘦小精干的江西汉子望着山林数度哽咽:“茫茫青山,爷爷的墓已无处可寻,让爷爷落叶归根本是父亲的期望,如今只能带回一抔土,让他和无名英雄们一同留在这里了。”(记者郑雨萱通讯员金文莲)

我省公布两起致人 死亡交通事故案例 我省组织开展殡葬服务单位安全隐患排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