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寄哀思 绿色过清明

日期:04-05
文明绿色哀思

原标题:文明寄哀思绿色过清明

□本报评论员

春风拂煦,草长莺飞,又是一年清明时。细心的读者发现,近几日,海口关于清明祭扫的通告和倡议书时见报端,这份规制和呼吁,就是为让市民在“慎终追远、祭奠逝者、缅怀先烈”的同时,实现“文明祭扫、绿色殡葬、平安清明”的社会目标。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作为兼具节气和传统文化内涵的节日,在清明节这一天,为逝去的亲人举行祭扫活动,寄托哀思,表达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和尽孝的情感,它是人们传递亲情、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祭扫活动,让自己从平日的奔忙中暂时抽身,回忆与逝者曾经生活过的岁月,那点滴记忆和时光,那动情抽泣和眼泪,甚至是忆起曾经幸福瞬间的浅笑,都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

清明节是哀伤的,从古到今之文人骚客,每逢清明,就会触景生情,吟诗作赋抒发心中之情。无论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忧伤,还是“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的美好,诗人笔下一首首饱含深情的经典诗句,都为清明增加了许多韵味和深意。由此我们也能看出,清明节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和内涵。

然而,近年来,每逢清明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不文明现象。比如,现如今清明祭祀的种类和花样频出,除了传统纸钱和香烛外,更有“房屋汽车”“财富套装”等祭祀用品。这种祭祀方式不仅烟熏火燎,污染环境,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清明节,最珍贵的是那份无尽的相思和怀念。如果我们让形式掩盖了内涵,那么清明节的意义就大打折扣。所以,只要心是虔诚的,一瓣心香、一尊泪酒乃至一篇祭文,都能是传递深情的媒介,有时候,我们在形式上减负,反而能唤起内心的真情,让节日应有的哀愁和思念变得更有意义。

清明祭奠,就是要慎终追远,从而懂得更好地爱身边的亲人,更好地珍惜当下。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要学会革故鼎新,深挖传统文化内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更加文明的方式寄托哀思,让节日变得更环保,更富有韵味和深意。

刚果(金)埃博拉疫情已致690死 包括28名医务人员 保持战略定力和韧性稳投资稳增长调结构
相关阅读: